“没啥,看见自己的书包,想了些上学时候的事。”明华搪塞了一句。
“你出门一定要注意安全,平平安安的。”秀枝刚想说,觉得不好,又赶紧收住了。
指着院后面的那片梓树林,改口说,“明华,你看,达达栽得梓树是庄上长得最高的。”明华顺着秀枝手指的方向看去,“真的,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明华,我想把后院也开成一个果园,你看行不?”秀枝问。
这倒是明华没想过的,更何况现在要出远门。“你和妈商量商量,你自己看着办,我相信你,支持你。”明华肯定地说。
正在他俩说到兴头的时候,班车不期而至的停在了他们跟前。明华熟练地背起了书包。车刚停稳,司机手抓着车门,顺势把明华的行李提溜上了车。丝毫没有体谅他们的感觉。在明华迈上车门的那一刻,四只眼睛明亮地盯在了一起,依恋写在了秀枝的脸上,两滴泪珠溢出了秀枝的眼眶。“咣当”,一声关车门的声音,把他们隔在了两个空间。
“到了一定回信。”秀枝挥着手追着说。
“知道了。”明华的声音在车的嘈杂声中,秀枝只是听到了他的声,没有听到他的音。她停下了脚步,静静地看着那辆班车,一直消失在了她的视野之外。
第二天上午九点钟,蜷缩在靠窗座位一角的明华被猛烈地停车声震醒。从文东市开往文西市的五零一次慢车过道里传来列车员干裂而又响亮得并且带着铁味的喊叫声,“到站了,到站了,都快下车。”
苏明华把书包斜挎在胸前,行李放在茶几上,躬一下身子,先左臂穿过早已打好的一个绳扣,后右臂又穿过一个绳扣。在站起来的同时,又把左右两个活的绳扣拉紧。这些在家里的炕沿上和秀枝演习过好几遍的动作,这回总算配上了用场。手里拿着火车票,干练地加入到下车者的行列。车厢里熟睡了一夜的将要上市的土鸡,也加入了此时的热闹里,咯咯c咯得叫着不停。这趟列车上装的货,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货的重量较轻,但普遍的是体积庞大,准确地说应该是一列货人混装车。好在开车的c押车的都已习惯了这个场面。
出了文西火车站,明华从书包里掏出亚军的信,拐了好几个弯才找到二十八路电车车站。“在三家峪下车后,离文西市经贸委就不远了。这段路上不通公交车,你只有打听才能找到,给你细说可能会给你帮倒忙。”站在二十八路电车三家峪站的站台上,明华仔细地读着亚军的信。
“我该问谁呢?”明华在心里问着自己。这时的明华也辨不清东南西北,四处张望着。在他右手的方向,走来了一位戴着蓝布帽子,只不过是这顶帽子所有该棱起的地方都趿拉下去了,只有“蓝顶子”老远就看得很清楚;脸上的胡茬子,白的明显的占多数;一件蓝制服看上去穿了好多年,蓝色变成了灰白色,右边衣襟上的正方形的口袋,可能在那儿挂住过,全脱开了;一个等边三角形遮住了另外一个等边三角形,看上去像是特意做的;脚上穿着一双黄的胶鞋,正朝明华这边走来。他已做好了打听得全部准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共同的出身c心理c外貌c穿着可能会找到相同的感觉。
“老人家,我打听一下去文西市经贸委咋走?”明华问。
“你说啥?”老人又问明华。明华只好再重复一遍。
“嗷,晓的,晓的,我正要去阿达,你跟上我走。”老人说。这么巧的事谁都可能会碰上,明华自然心里高兴。
“我侄儿也在盖经贸委的楼,夜个家里来了封信,我这会给他送去。”老人接着说。他是文北市人,姓乔,今年五十二岁,在文西市第一建筑公司的门房上看门。
“乔家爸,今个能碰上你,也是我的运气好。”明华感谢着说。
“还真个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