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捐门”c“xx省外来游客被砍十几刀求法无门”的消息,如同昙花一现般引起人们一时的关注后就又迅速沉寂下去,沉寂的原因有很多:话题度不够,被平台撤热度;话题度太够,牵扯到相关人士的利益关系,平台帮忙撤热度,让这些曾经让人毛骨悚然的事件在五花八门的新“时事”快速刷过的时候被人逐渐遗忘
就算有人一直记得,重新把这些事摊开放在阳光下,可平台本身就是人建立的,某些人的声音若想在这发出,就像是被困在了盒子里效果减半,无论他们喊的多大声,做盒子的人只要关上盖子,那么任凭他们怎么嚷嚷都是做无用功,就像现在明明消息发出去了,可阅读量一直为0,别人无法转发和评论,最后又回归到最初的恶性循环,这其实就是如今某些控评和限流的本质。
而造成这一种现象的助纣为虐者,当然就是一些揣着黑心肝的无良“新闻媒介”。
狡猾的遣词造句,模凌两可的引导语气,不负责任的后续报道,这些啃着人血馒头的网络新闻工作者,冷眼看着人世百态,心中最重要的就是业绩c业绩c业绩。
话题度是业绩,转发评论是业绩,与相关人员幕后交易是业绩,以至于有的网络新闻工作者已经失去了新闻工作的初衷——只要我写的东西够劲爆,有人看,那就行了。
真假?后续?谁在乎。
人血馒头不好吃?可说到底是馒头,能填饱肚子。
就像他们知道,那些转发相关新闻的许多人其实很快就会把他们转发的事情遗忘掉一样,不过几天,多则一星期,他们根本就不记得自己曾经转了个什么东西,更别说那些事件的后续如何处理,没有相继报道,根本无人关心。点个转发,发表十五字的评论,简单几个动作就能用来表现自己的“正义感”,自我安慰自己并没有被什么可怕的东西隔离,哪怕他们只把自己困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再从其中,把自己困在手机c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里。
流量时代,其实有不少人心里都会产生一种,我不需要出门就能知晓天下事的错觉。
被质疑,就会有人恼羞成怒地说:“就算看电视新闻也是被修饰过的。”
可说这些话的人却不细细想想,电视新闻的背后与网络新闻背后修饰的“人”,到底谁比谁更是牛鬼蛇神。
多,意味着杂,也就意味着可操控空间大,网络从来都不缺少别人想让你看见的东西。
“因此我们以后肯定会和dit撞上,他们的新闻广播和我们算是同属一系,但不同细分,网媒这一块dit还没来得及进入中国市场,一来是国内形势多且杂,国家也在控制外媒,二来他们渗透力有限,不像我们有本土优势,所以等环娱的网媒做起来之后,dit肯定会找我,不过我们虽然是对手,但不是敌人。”
陈驰看着人来人往的机场:“年前我以双程名义筹备的爱心基金就要审查好了,之后基金会成立专门小组和环娱的网媒部门结合去跟踪这些新闻“后续”——有不良风气,小组成员会举报,会上访;有受害者,他们也会帮忙,所有捐款和救助花费全部公开透明,定期在各个平台发表,我不仅要建立国内第一个“安心筹”,也要做国内最快,最全,也最公正的媒体,以后环娱甚至会进行相关艺人培训,培养出国内第一批艺人新闻主持人。”
艺人新闻主持这个职业细分,其实在国外已经存在,可基本都是担任国民级新闻节目主持人,网媒这一块基本没有,而国内艺人走的是流量路线,合理利用的话效果只会比国外艺人做得更强更好。
陆晓依有片刻说不出话来。
过了一会儿,她坚定得回视,她明白他对自己说这番话的意思,这些话大概他从未和任何人说过,毕竟这绝对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这是一场持久的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