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小学那些年,看电影都是露天的,在大饭店的院内拉起白色银幕。哪天要放电影,一般家长都会下班后告知家里孩子,于是就会有部分孩子早早搬了小凳子,在大院内将要放映电影的地方先占个位置,有的还把晚饭端到那儿去吃。如果是好看的电影,去得晚了,就只能在银幕的反面看了。
一墙之隔的汽车运输公司也时常放露天电影,那时隔壁的大门就会不让陌生人进去。大饭店的孩子们便会通过搭建垫脚的木板砖头,翻越两个相邻单位之间一米多高的隔墙,去墙那边的运输公司看电影,不过得站着看。
我那时还是小学生,站着也经常被同样也站着看的大人们挡住视线,看不到多少银幕块,所以只有听说是很好看的电影,我才会跟着我哥和饭店大院内的其他孩子翻墙过去看电影。
《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第八个是铜像》《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等,都是那时我在武陵大饭店或者隔壁汽车运输公司放映的露天电影看到的,这些故事片,它们都各自有及其强烈的特性音画片段,植入我对电影认知的最初记忆。
譬如,从睡炕c灶台c井口进进出出的地道战游击队员;心理蒙太奇镜头下的日本鬼子眼中突然变硕大如山的地雷;以及十分好听的铁道游击队员唱的歌: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
微山湖上静悄悄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爬上飞快的火车
像骑上奔驰的骏马
”
“别挤!让列宁同志先走!”这句学到的电影台词,是我们儿时时常用于人多拥挤时大声叫唤的话。
我那时没怎么看懂电影《第八个是铜像》,却是记住了,故事片中从头至尾,画面一直出现的那尊半身铜像,以及影片最后铜像主角牺牲时的伏击战。
首次观看,很难辨识一假一真两个瓦尔特,但失败的冯·迪特里希上校最后对接任他的党卫军军官说的话“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以及瓦尔特的名言“谁活着谁就看得见”却是印象很深刻。
还有《啊!朋友再见》这首电影《桥》中的插曲,震撼和让人喜爱到深入我骨髓的记忆。
这些好似与生俱来一样伴随我儿时快乐的音影,印刻在我那早已一去不返的童年斑驳时光里。
那个时候,普通家庭和个人都还没有电视机,电视也还没有普及,而武陵大饭店的二楼大堂,却摆放着一部好大的彩色电视机,这电视机每天晚上放映的,也是故事影片之类。
我们大院的小孩自然会时常去那看电视,我记得有一晚电视机里放的是《五朵金花》,里面的每一首歌都好听极了。
记得那次我和一个差不多大的女孩王洁(她妈也是大饭店的一个部门领导),还有周俊一起邀着来看电视的,当时周俊坐在两个高背椅重叠起来的较高处,有点侧身在我视线前方,当值夏季,可能他只穿了一件短马裤,而他又老是转过身来跟我和王洁说话,加上二楼大堂的灯光又足够亮堂,于是很不文明的泄露出了他蛋蛋的一侧光影吸引了我十万个为什么的目光,虽然潜意识里知道那不应该,但我还是好奇的多看了两眼。
这让我想起了我妈给已经九岁了的我哥在家里大澡盆洗澡的事,当时我哥是站着被我妈搓澡的,因为我哥已不是婴幼儿,蹲坐下去的话,会把澡盆里的水给挤溢出来。
而我直至今日,都没有任何有关我妈给我洗澡的记忆,也就是说,我应该从很小年纪起就是自己洗澡了吧。
所以是,当时在一旁看着我妈帮我哥洗澡的我,才会嘲笑我哥说:
“都那么大了,还要妈给洗澡,羞不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