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优秀射手,通常每个中队能占到三分之一左右。英事评论员给出日本军队军事素质的评价是装备b级,战术水平a级,单兵射击技术a级。

    无论军事技术c训练水平还是纪律性及吃苦耐劳方面,我军士兵都远远不如日本兵。因此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依托自己的城市和人民,却付出了比敌人多一倍乃至两倍三倍的代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是啊,我们的经济是在是太落后了,没有军费啊。”听到这里陈诚感叹道。

    “第六是国防动员和指挥体质上。我国的国防动员体制c平战转化体制c军事指挥体制相对于日本方面,差了很大一截。日本有17个常设师团,平时每个师团的兵力11000多人,战时扩编成特设师团,人员扩充为24000至28000多人,即由现役的38万人扩编为74万人。除了预备役兵外,日本的兵役制还有后备役兵88万人和补充兵役240多万人,各种兵役人员合计有448万多人。而我国,只有203万现役兵,预备兵役和后备兵役一无所有。因此,中日两军在接战一回合之后,中国部队后续的战力会大幅减低,但是日军却得以在迅速整补之后,仍可以于第二回合中保持相当的水准。日军不仅兵力补充系统完备,后勤支援系统和机械化水平之高也是我队望尘莫及,日军4次增援,平均时间不到10天,最远的甚至调动的是遥远的西北雁门关部队,从停止进攻,转进千里登舰,再航行到上海战区集结,平均不到10天,在这方面充分显示了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军队必须是机械化的,有了机械化,一支军队可以当多支军队用。精壮的士兵只有插上机械化的翅膀,方能振翅高飞。反观我队,穿草鞋,徒步走,乘车还经常受到日机袭击,徒增伤亡。杨森的第20军9月1日奉令开赴淞沪战场,从贵州出发全凭两条腿,一直走到湖南辰溪方才乘船,从长沙坐火车运到前线已是10月8日,足足用了37天!

    指挥序列之杂乱,机构膨胀,叠床架屋,职责不明。战区下辖集团军c师c旅c团,后又增设军,9月中旬以后又设置军团。一些军往往只辖1个师,军长亦即师长。命令c指示及报告,层层递转,费时费力,于作战有损无益。后期撤退指挥系统几乎瘫痪,部队如同无头苍蝇,混乱无序。”

    “唉,这都是历史遗留问题了,还有吗,说些别的。”陈诚说道。

    “第七点是军事情报上。我军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信息不灵,敌情不明,侦察和情报手段极端落后。中统和军统一贯重内不重外,把精力都放在整垮上面,战事一起,仓促收集,自然找不到什么东西。淞沪会战爆发前后,由于内奸告密,日特猖獗,最高军事机密多次被泄,连委坐也多次险遭毒手。我国的无线电通讯也十分落后,有事只能电话传送,或人工传送,飞机没有报收发话手段,更没有空中侦察。在敌人内部我们也没有情报来源。而日本在我国内部的间谍敌特却异常活跃,打信号c收情报c放烟火,引导敌机轰炸c大炮射击c军队进攻。日本人对我国沿海c城镇c乡村情况了如指掌,有的比中国当局自己还了解得详尽清楚。我军曾多次派人去金山卫考察和野外战术训练,得出的结论却是:金山卫水浅,船只靠岸困难,不适合登陆。然而最后日军偏偏选择从这里登陆,一举包抄我军侧后,赢得战争的胜利。敌人耳聪目明,我方几乎是瞎子c聋子,只能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怎能不陷入灭顶之灾呢?”

    “中统和军统那些人都是干什么吃的?这件事我会像委坐汇报的。”陈诚也有些义愤填膺。

    “还有最后一点就是,我军在内部团结上问题也很大。派系斗争c任人惟亲是我队中一贯存在的痼疾,会战最后失败也不能说与此完全无关。中央军和地方军向来对不上眼,导致在有的战斗中,双方都隔岸观火,互不相帮,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