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过后不久,我在祖父家看电视,综合节目里一位有名的作家出场讲起“来世”。“来世”是有的,他说,人以意识与浑融一体的状态存在着,而死使我们把这层外衣脱掉。于是意识如蝴蝶从蛹壳中飞出一样离开死者,向下一世界飞升。那里有可爱的人们c已死的人们。“来世”以种种形式向我们传来信号。但是习惯于合理主义思维方式的人们觉察 1 或为“it ras cats and d一gs ”,意为倾盆大雨(源自cats招大雨cd一gs招强风之迷信)。 不到那些信号。因此,必须小心不要看漏来自“来世”的信号。作家这样说道。在我眼里,他像是个十分不修边幅的人。 “爷爷你怎么看呢?”节目结束后我试着问,“来世可是有的?有能够同自己喜欢的人重新在一起那样的世界?” “但愿有啊!”祖父仍然看着荧屏。 “我认为没那东西。” “那就够寂寞的了。” “死的人就是死了,不可能重新相见。这不是再明白不过的事么?”我有些较真地说。 祖父现出困惑的神情:“真够悲观的!” “我一直在想,想为什么人会想出来世啦天国啦那样的名堂。” “你认为为什么?” “因为喜欢的人死了。” “噢。” “因为许多心上人死了,人们才发明来世和天国。死的总是对方,不是自己。所以活下来的人就想用那样的观念挽救死去的人。但我认为那都是骗人的。来世也好天国也好都是人想出来的幻景。” 祖父拿起茶几上的遥控器关掉电视。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死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啊,朔太郎。”祖父以亲人间的口气说,“没有死后,没有再生,死仅仅是死——死不成了无比残酷的事情?” “可是作为事实就是那样,有什么办法呢。” “那怕也是一种见识。” “基督教徒们说死是美好的,没什么可怕——我从书上看到,十分生气。觉得愚昧c傲慢。死根本谈不上美好,死是悲惨的c是毁灭。这是怎么都改变不了的。” 祖父看着天花板,默然良久。之后依然向上看着开口道: “据说不论天的孔子在弟子死后,痛哭说天灭我也。主张不生不灭的弘法大师空海1也为弟子之死而不觉落泪。”说到这里,祖父转过脸,“失去喜欢的人为什么会难过呢?” 我默然之间,祖父继续道: “那恐怕是因为已经喜欢上了那个人的缘故。分别和离世本身并不悲伤。对那个人怀有 1 774~835,平安初期的僧人,804年来唐学习密教,日本真言宗的开山祖,谥号弘法大师。亦工书法。 的感情早已有之,所以分别才凄凄惨惨,才令人追忆对方的面影。而且,哀悼惋惜之情是没有穷尽的,悲伤也好悼念也好都不过是喜欢一个人那种巨大感情的局部表现罢了——可以这么说吧?” “不明白。” “就某一个人不在人世了这点想想看。自己从未留意的人即使不在了恐怕我们也不以为然,甚至不在之人的行列都进不去。就是说,我们不希望不在的人不在了,那个人才不在。进一步说来,那个人不在了同样可以是对其怀有的感情的一部分。因为喜欢上了一个人,那个人的不在才成为问题,其不在才会给留下的人带来悲哀。所以悲哀的终极处总是相同的——比如分别是难以忍受的,但迟早还会在一起” “爷爷,你认为迟早还会和那个人在一起?” “你说的在一起不在一起,可是形式上的问题?” 我没回答。 “倘若以为看得见的东西c有形的东西就是一切,那么我们的人生岂不彻底成了索然无味的东西?”祖父说,“我曾经喜欢的人c曾经熟识的相貌不可能以原样再次出现在自己面前。但是,如果离开形体考虑,那么我们就一直在一起。五十年来,不在一起的时候一刻也不曾有过。” “那是你的偏执吧?” “当然是偏执!偏执有什么不好?任何科学岂不都是偏执?大凡人用脑袋思考的事情,不是偏执是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