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平反可是曹操当年都没干成的事。
其二,起用袁绍c曹操c袁术等何进旧派以及四方名士,同上述一样是为了拉拢朝臣,笼络人心。
那么问题来了,董卓为何执意要立刘协呢?
史书上说是救驾时少帝吞吞吐吐,反倒是刘协机敏睿智,这才让董卓起了废帝之心,这是站不住脚的,要做权臣当然是皇帝愚钝懦弱为好啊,怎么反倒要立个聪慧点的。
虽然董太皇太后已死,但她带大的刘协还在,被称董侯,董卓认为他与董太皇太后同族,刘协应与他同心,彻底铲除何进派的残余势力。
其次刘协不过8岁,而少帝刘辩年长,已有13岁,为了把持朝政,董卓自然要废长立幼。
“董卓残暴,必定不能长久,请叔父代笔写几封书信,快马送往洛阳。”
姜元一考虑的是,这不是卖人情的机会吗
要知道袁绍不日便将与董卓拔剑对立,而后挂印出逃;而曹操就聪明很多,他先假装答应董卓的任职,然后让父亲曹嵩赶紧变卖家产,裹挟金银逃出洛阳,随后自个也逃之夭夭;至于袁术便显得十分软弱,见势不妙,直接开溜。
可以看出,袁绍敢与董卓针锋相对,是颇有勇气的,但却过于鲁莽,反观曹操只是虚与委蛇,有些奸诈;其次,曹操还念着父亲与财产,袁氏两兄弟大难临头,便顾不得那么多了,以致于后来袁氏在京宗族被董卓杀尽。
虽然选择曹操是顺应天意,但姜元一不敢保证历史是否发生偏移,比如袁绍突然开窍了怎么办,因此他打算广撒网,多方投注。
这和那些大的宗族子弟分仕不同主公的做法是一样的,只要有一方胜利,他们都是赢家,这是世族的智慧。
有所不同的是,世族靠的是众多子弟,而姜元一却只有自己一个人,但关键是他的投靠无本啊!
“侄儿是要写给谁?”
“袁绍c袁术c曹操c刘表!”
当日午后,一匹快马自徐州而出,直奔城外而去,引得几个豪侠之士在后提着大刀,叫骂不止,看那一身污垢应是被马蹄溅到的,而谁也不曾想到,便是吴阆所携的这几封书信,规划了诸侯并起的汉末格局。
七日后,京都洛阳。
朝廷上的形式一片严峻,洛阳周边的平民百姓也遭遇横祸,董卓的西凉军卒向来军纪散乱,此番更加放纵无忌,竟把京畿当成西凉边地,随意劫掠百姓,屠戮子民,车辆装满人头,号称外出破贼得胜而归。
显阳苑内,董卓有些怡气扬神,想当年自己还是个少年,被选为六郡良家子召做羽林郎,从此踏上仕途,与羌人大小百余战,为大汉受过伤,流过血,出生入死,耗尽青春,好不容易做到了一方军统。
可仅仅是征讨黄巾失利,便要剥夺自己的官职,这是何等的愤慨,也辛亏他的女婿李儒出谋划策,贿赂外戚何进以及宦官十常侍,这才免了罪责。
这让他明白,比羌人更可怕的是朝中的大佬,那些坐在洛阳城府邸里,却可掌控千里外他人的命运,一纸书文即可决定生死起落的当朝权贵。
再看看如今,何进在哪,十常侍又怎得不见,当初需要自己讨好的高官们,现在却一个个畏首畏尾,看自己的眼色行事,这是何等的扬眉吐气。
他要彻底地掌控这个朝堂,做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董相国!
一切尽在掌握,他并不着急,便等着袁绍过来,他相信对方会同意自己的想法,废新皇,立刘协。
府门之外,袁绍颇有些踌躇,几日前董卓在宴席上提出废立之议,被朝中大臣堵的无话可说,今日又来召见自己,难道还是为了那事?
简直痴心妄想!
他出自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向来忠君爱国,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