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时针已经指向了十二的位置,校园里那座高高地钟楼,十层楼高的样子,最顶端上放着一个大约有近百年历史的大铜钟,据说是刚刚建校时第一人的校长找人打造的。
重二百多斤,每到晚上便有守夜人负责整点报时,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从无间断,风雨无阻。笨重的木桩撞击在厚实的铜铁上,“铛铛铛”的响声传遍整个校园,声音虽不清脆却显得更加绵亘悠长。
躺在床上的李忆将手机放在一旁,闭上双眼,却听到一则消息的提示音传来。半睡半醒中,打开后发现是谢雯发来的一则信息,上面写道:“椅子大大,竟然有人在骂你的《梵高先生》,你快打开微博看一看吧。”
见谢雯对自己的事情如此上心,李忆的心里很是感动,打开微博后发现排在热搜榜第二的新闻,不知道什么时候换成了一则叫“无病呻吟,年轻终究是年轻”的文章。
随手点进去后,李忆发现这是一篇说教文,文章围绕着社会教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站在仁义和道德的角度上,对个体的孤独进行着批判。
文章写道:“马克思唯物论告诉我们,这个社会是相互联系的,人们从出生起,无时无刻的不在享受着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在为社会创造着联系。举个例子,我们每天吃的大米,是农民辛苦种出来的,他们忍受着日复一日的暴晒,风吹雨打,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出粮食。
我相信这个过程是很枯燥的,但是不能说是孤独,他们在为这个社会创造着价值。精神的寄托通过粮食,将劳动者与消费者之间进行了串联,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所以他们看似孤独,内心却应很是丰富。
换句话说,个人因为选择生活的方式不同,所以经历的人生也是不同。你乐于交友,喜欢工作,努力进取,每天活的充实而有意义,何来孤独?而有些人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一辈子忙碌只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为了生活,你又怎能不感到孤独?
追求不同,所以得到的也就不同,这种个别的、甚至是低俗的现象何必拿出来无病呻吟。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更上层楼,更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遍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最后面文章的署名是李斌,之前那个和李忆有过一面之缘的著名音乐制作人,更重要的一点是星光娱乐公司的旗下明星。
整篇文章没有点名说是批评李忆年轻或者是说《梵高先生》无病呻吟,但是明眼人一看便清楚,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在说李忆。不然为何李忆刚刚唱完梵高先生,这篇批评孤独的文章就出来了?
看完文章后,李忆也不得不说一句,对于这篇文章他也不好指出什么问题,别说是没有指名道姓的说是批判自己的歌,就算是说出来他也站得住脚。因为有理有据,虽然说有点上纲上线的嫌疑,但是整体来说可谓逻辑清晰说的也合情合理,而且下面的评论区明显的分成两部分人,可谓泾渭分明。
一部分是支持李斌的说法,觉着他说的确实有道理,当中可能也有不少李斌的脑残粉在助威呐喊。这部分人很是附和,并且在下面评论道:“我们这一代读的书不多,但是为了生存而拼搏,每天累得倒下头就睡,也不懂什么是孤独。到了你们这一代,读的书比我们多很多,学的知识也要多很多,但是就是有些吃不了苦,缺少了点干劲,娱乐至死。”
不少人都觉着现在年轻一辈的孤独就是自己的矫揉造作,活的比上一代好,家里的负担也要小很多,却总是喜欢感慨人生的不如意。像他们在这个年纪的时候,每天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考上一个好大学,或者是为了未来去奋斗,简单而又纯粹,没有这么多的想法。
但是另一部分就很反对这些人的看法,我努力工作,我也很上进啊,但是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