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理想的社会?什么样的政治是理想的政治?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概括起来,一句话:什么样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第二个体系,教会孩子做价值的判断,比第一个知识体系更重要。

    《论语》,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是一部帮助我们建立信仰的书。前面谈到,信是对不确定的东西信,基本的价值观不需要验证,需要认同。那么,什么叫仰?是相信一个比你高的东西,相信一个引你向上提升的东西。它不叫信服,它叫信仰,要往上看。所以,信,就是相信一个不确定的东西;但是这个不确定的东西,必须是让你想向上走的。不是什么不确定的东西都能信。让人堕落的东西不能信。信一个不确定的但引领你往上走的,才叫信仰。

    人类是高贵的,但一定要记住一点:人类的高贵,并不是体现在所有的个体身上,人性的伟大和光荣也不是体现在所有的个体的人性上;人性的伟大和光荣,人类的高贵,往往体现在某一些非常特殊的伟人身上,他们代表着人性的光辉,人类的高贵,而我们绝大多数的人,要仰望这样的光辉,这就叫仰,信仰!

    《论语》,就是给我们提供一个信仰。人活在现实世界里,但是现实的世界只是“实然的”世界,人追求的是“应然的”世界。

    人类世界和动物世界不一样,动物总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人类会改变环境,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人类向往的更美好的世界,便是应然的世界。

    人类失去了对应然世界的向往,人类将会怎样?我们不仅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生活在想象世界中。构成我们活下去的理由,不是此刻的世界,而是想象的世界,一个比今天的世界更美好的世界。

    人生各有缺憾,但活下去,不就是为了能有一个更好的人生吗?教育,不就是让人建立一个更好的自己吗?一个孩子降临到你家,就是要让他的人生变得更美好。教育就是让人生变得更美好。没有对这个应然世界的想象,搞什么教育呢

    读《圣经》,在于获得人生依据,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人。正如《论语》也在告诉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也是给我们一生的依据。《论语》关乎理想c关乎价值判断,不理解这一点,永远不会明白文化是什么。

    《论语》能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依据呢?《论语》记载,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可以吗?孔子先反问那人:何以报德?然后,孔子给出了如何对待“怨”的答案: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话很简单,但是里面包含了他对种种价值之间的不断评估以及最终的价值判断。先看“以德报怨”,可以吗?具体到某一个人,就是我伤害你了,你不计较,你“以德报怨”,作为个体的人,这样选择没有问题。但是,孔子不是在回答一个人的问题,他要回答所有人在所有时间里能不能这样做的问题。孔子考虑的,是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的道德体系标准能不能够“以德报怨”。

    放在这个角度来看,马上有问题了。如果一个国家的道德体系的标准是“以德报怨”或者提倡c鼓励“以德报怨”,那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所以,孔子要反问:何以报德?一个人做了坏事,还要对他好,那一个人做了好事,怎么对待他呢?一个人做了好事,对他当然要“以德报德”,那么,对一个人做了坏事也“以德报怨”,最后合并同类项便是,不管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有好报。

    如此,既不能制止人做坏事,也不能鼓励人做好事。对坏人好,意味着对好人的不公平。所以,看上去“以德报怨”是道德很高,是绝对的好标准,但到最后,不但没有促进社会道德的进步,反而会促退社会道德。

    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跟道德是两码事。所谓理性,是从个人利益最大化来自我考虑问题。道德不是要去改变人的理性,而是去引导人的理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