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调到了一微米,发射速度调到了05倍音速。这是这台仪器所能发射的最大直径的撞击微粒和所能达到的最低的速度了。结果依然与前几次实验相同。微米级的物体简直就是微观世界里的巨无霸,05马赫的速度相当于时速600多公里,比普通的喷气式客机还慢。这么大的物体,这么慢的速度,竟然也毫无阻碍地通过了目标薄膜,而目标薄膜却毫发无损。

    “在总计5次实验中,作为子弹的撞击微粒,并没有打中作为靶子的样品薄膜,而却又穿过(或越过)了薄膜,没受到任何阻碍,打中了薄膜后面的接收端,而且整个过程所用的时间接近零,撞击微粒的运行速度远远超过了这台仪器加速的极限;样品薄膜完好无损,未发生任何可以观察到变化。”贾元春在一份检验报告的备注栏里写下了一段话,记录下了这几次诡异的实验结果。他不知道如此描述实验结果是不是够准确,但是他确实想不出更恰当的语言了。

    贾元春决定看一下高速显微照相机拍摄的照片。这台仪器的高速显微照相机和检测仪并不是很配套,它的拍摄速度只有每秒10万帧。也就是说如果撞击发射速度调到最大值,10马赫,那么它最多只能拍下不超过三十张照片,很多撞击过程中的细节都被遗漏掉了,这对分析实验结果是很不利的。所以,在很多实验中,研究人员更注重仪器记录的数据,并不怎么看高速摄影照片。李忠提出过安装一台每秒拍摄100万帧的高速显微照相机的申请。然而,方一元没有批准,“换显微照相机有什么用?费用都快赶上这台仪器本身的价格了。又没人看那些照片。”

    “微米级的实验应该有600多张照片。”贾元春想。他决定先看一下微米级撞击实验的显微照片。

    贾元春打开了微米级实验的显微照片。只有两张照片中能够看到撞击微粒。第一张照片是撞击微粒发射阶段的,微米级微粒在显微镜头下是一个巨大的圆球,正在飞出发射端;第二张照片,巨大的微米级圆球已经到达了接收端,正在穿过一系列缓冲减速装置。在其他照片中,飞行轨道内空无一物,靶标薄膜完好无损。

    贾元春失望地摇了摇头,又打开了纳米级微粒的显微照片。每次实验都只有一张记录下微粒运动的显微照片,其余照片如同微米级实验的情况一样,飞行轨道内空空如也。那几张记录下微粒的显微照片几乎一模一样,微粒发射,轨道内没有物体通过,靶标完好,微粒通过接收端。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每张照片里都出现了两个微粒,一个在发射端,一个在接收端。显然,微粒在通道中的运动速度已经超过了显微摄影的拍摄速度。

    贾元春赶紧调出以往实验的显微照片,对比着微粒的运行轨迹,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微粒的大致速度。显然,撞击微粒在发射加速阶段和接收减速阶段的速度是正常的,而在中间撞击阶段微粒消失了,它绕过了靶标,而且是以极快的速度绕过的。

    “微粒通过了一个神秘的空间,绕过了靶标。那个神秘空间是什么?一个虫洞?一个虫洞就在那里!”贾元春脑海中闪现出的念头越来越清晰。“我发现了虫洞,就在身边,乌里扬诺夫的推断得到了部分证实。”

    贾元春浑身战抖,不顾一切地冲出实验室,跑进洗手间,趴在洗手盆边,打开水龙头,用冰冷的水浇着自己的头。他要让自己冷静下来。然而,他做不到。回到实验室,他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他抓起那本厚厚的《仪器使用操作手册》,朝着仪器扔了过去,他要看看这个虫洞究竟有多大。操作手册砸在仪器上,仪器生气地亮起了红色的故障灯。以它不菲的身价c尊贵的身份,来到这个实验室以来,还没人敢对它如此无礼。

    “虫洞没有那么大。”贾元春喃喃自语着,紧张地思考着下一步的行动。“现在,该怎么办?当然,告诉乌里扬诺夫。然后,向方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