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黑如幕,孤月高悬。
绵延几里的宫廷内灯烛闪烁,廊阁殿宇披挂的素麻被照得白光荧动,檐牙高啄的宫殿在忽明忽暗的光波中更显冷漠孤寂。
元符三年正月初八,二十五岁的宋哲宗忽患急症,弃大宋江山不顾,匆匆驾鹤西去。宋哲宗没有子嗣,也没有交代只言片语,唯留下空荡荡的皇室宝座。谁将坐上这高不可攀的龙椅,成为大宋朝的新皇,选皇重任落在了如今后宫的当家人——宋神宗的正室向太后的身上。
福宁殿的东厢房内香气缭绕,太监们静候门外,宫女们伺候着向太后沐浴更衣,身着素服的她气质优容华贵,缓步而出。
殿外的供桌上已备好了祭品,向太后将供桌上的雕花签筒拿在了手中,三拜九叩,斋星拜月,她将签筒举过了头顶,对着遥远的天际表情肃穆,低声祷告:“先皇保佑,先皇保佑”
向太后将签筒摇了又摇c晃了又晃,许久之后,她停住摇晃签筒,定了定神,她手捧签筒用力一抖,签筒顶端小小的圆孔中飞出一只竹签。
飞旋的竹签啪嗒落地,太后忽然闭紧了双眼,一改往日的威严,怯怯地问一旁的侍从:“是谁?”
最近身的宫女随即探头去望地面上的竹签,看清楚上面的字迹,面带喜悦之色,高八度的声音令在场的人都听得到:“回太后:是端王!”
向太后心中大喜,她睁开眼睛,看了看竹签,竹签上赫然写着的两个大字一扫她两日来的忧虑,略显夸张的笑声响彻了夜空。
大笑之后,太后转身对太监宫女们说:“正是天命所归,这可怪不得哀家自作主张”
太监宫女们虽是以笑脸面向她,但宫人们心中明白,这样的求签仪式不过是走走过场,太后寻个心理安慰罢了。今日一早向太后发威:她对呈上来写着几位王爷名号的竹签不满,认定这几个竹签轻重不一,尤其写着“端王”的竹签最重c最不易被投中。聪明的太监赶紧将竹签进行了修正,写着“端王”的竹签已经修改得头重脚轻,太监们几经测试,确保了此番“端王”被一投即中。
帝王家向来选新皇有看不完的重头戏,不是九子夺嫡的明争暗斗c就是众王争储的血雨腥风。当下的皇位之争波澜不惊,备选皇子羸弱,定夺的大权掌握在不问政事的太后手中。向太后心中虽有笃定的人选,但此人关乎祖宗基业,万一太后两日来心神不宁,于是上演了刚刚看似庄严c实则荒唐的一幕。
竹签上写着的这位端王是谁?他为何讨得太后欢心?端王正是艺术家c奈何生在帝王家的赵佶,宋神宗的第十一子,宋哲宗的五弟,令后人慨叹的宋徽宗。
徽宗赵佶不只是艺术家,他吃喝玩乐样样在行。自小养尊处优的赵佶也不是一无是处,他对向太后极为恭敬,自父皇神宗死后,赵佶每日都到向太后的居所嘘寒问暖。其他的几位皇子或是年幼,或是不懂逢迎,向太后便把赵佶看作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昨日里哲宗英年早逝,太后第一个想到的皇位继承人当然是赵佶。今日求签应证了赵佶乃天命所归,向太后赶忙召集几位重臣,明日在紫宸殿朝议新君事宜。
朝霞满天,宫廷肃穆。
向太后端坐紫宸殿内,几位大臣立于殿上。
太后清清嗓子,说道:“‘国不可一日无主’。众位卿家都是国之栋梁,自然颇具慧眼,只不过哀家看着几位王爷长大,最了解他们的秉性。端王德才兼备,是新皇的不二人选。”
几位知道端王赵佶与向太后关系亲近的大臣们,遂随声附和。
历朝历代不乏耿直的忠臣,宰相章惇站出来直言:“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向太后不悦,说话的音声拖得很长,严厉反驳道:“轻佻?那是才高遭人妒罢了谁不知端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正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