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来独立创业的,潘启造就了伍国莹,伍国莹同样为潘启效力了几十载春秋韶华时光,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两家关系源远流长,即使四处拆借银两,来潘家也是胜算最大的。而“广利行”卢家、“万和行”蔡家虽然也是十三行内的富商巨贾,手头上虽然也是不缺少银两,但平时的往来只限于生意上的买卖之交,伍家此时处境开口借银子,能借到手的可能微乎其微。
四兄弟之中,只有秉鉴还没有娶妻成家,这也是他没有过多推辞做自家“元和行”主事人和赞同分家的主要原因,一旦扭转不了现实局面,发配也好、抄家也罢,他可以孤身一人坦然领罪,免得伍家上下都是飘零四落。至于父亲在分家之中有失公允,大哥、四弟各得房产银两可以过上安逸日子且无灾祸之忧,而自己和二哥却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只分得除去积压货物及货款之外还近二十万两银子的债务,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事,可秉鉴并没有在乎这些,只要能将“元和行”保住,就有希望!
秉鉴边走边想,走得也很急,不知不觉间已到了潘家大院的大门口。
潘启虽然过世已有半年,但潘家还在服丧期间,且是“斩衰服”,服期三年,家人上下都是用“生麻布,旁及下际不缉,麻冠、经、菅履、竹杖”打扮。经过通秉,在门房的带领下进了大院,又经过一侧曲折的甬路往里行走。在父亲做“同文行”的帐房先生时,秉鉴是随同父亲来过几次潘家的,算得上是轻车熟路,只是此时秉鉴同样感受身处在了一种压抑沉重的氛围之中。他整个人也好像刚从澡堂子的热池子里爬出来全身都已经湿透了,外表甚是狼狈,自感浑身的不自在。
潘家在广州十三行辛苦耕耘了二代人几十年,至此时,就是在整个大清国商贾之中也早已算得上是首富之家。潘有度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成长,但在他的身上却找不到半点富二代惯有的劣行秽迹,为人态度也是极是和气谦逊,所以在他只是“同文行”的少东家时,就已在十三行里有了极隆的声望。
潘有度在书房里接待了秉鉴。
“老三,可有急事找我?伍叔可好?”
潘有度虽然身穿麻布粗衣,但依然气度不凡,他上下打量了一下还是大汗淋漓的伍秉鉴,说话开门见山,并没有过多客套。两人年龄上相差十四岁,虽然对伍秉鉴不是很熟悉,但有老一辈的关系摆在那里,潘有度在表面上还是给予了伍秉鉴很大的面子,至少说话的口气好像没有把秉鉴当外人的样子。
伍秉鉴见潘有度对自己态度上如此直畅,也是心头一热,忙躬身离座,“承蒙东家牵挂,家父安好,老三代家父在此谢过。东家,老三今日前来叨扰,有急事想请您帮忙,不知当讲不当讲?”
伍秉鉴进潘家大院时还琢磨着称潘有度为“宪臣兄”,因为潘有度字“宪臣”,然后自称“秉鉴”。但他听潘有度熟络地称呼自己“老三”,不管潘有度是有意在自己面前拿大,还是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亲近热情,他也只能按潘有度的口气自称“老三”,这样才显得恭谨。不敢自称“秉鉴”,当然更不敢文绉绉地叫上一声“宪臣兄”,更合适的称呼只能用“东家”二字代替,这因为自己的父亲几十年来一直是栖身在潘家之下做伙计的,虽然已离开了有二年光景,也自立门户做了东家,但一日在人家屋檐下躲过风雨,转过身来就是份千日的恩情。
称呼潘有度为“东家”不但在情理上说的通,而且他伍秉鉴此时是乞求潘有度拆借巨额款项来了,潘有度可以拿大,他伍秉鉴不可以!绝对不能让潘有度感觉到伍家人出去自立门户后就可以和潘家人平起平坐了,那样会遭妒遭恨,此刻就是装也要装出一副可怜相来,这其中容不得一点马虎大意。何况也不用装什么可怜啊,一个时辰之前,伍家人差一点就要做出亡命天涯的决定,他伍秉鉴此时就是被人用上“可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