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本质问题。写出来的文字是否达到了自己设定的基准,这,才至为重要;这,才容不得狡辩。别人大概怎么都可以搪塞,自己的心灵却无法蒙混过关。在这层意义上,写小说还是很像跑马拉松,对于创作者而言,其动机安安静静、确确实实地存在于自身内部,不向外部去寻求形式与标准。话虽如此,却改变不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无论是《1q84》还是新的随笔集,村上每有新作发布,无一例外都成了畅销书,他的畅销程度,在纯文学创作领域着实是十分罕见的。
原本,《且听风吟》是要写成一个电影脚本的。在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戏剧专业学习了7年,在此期间村上春树只是专注于电影脚本的写作。在校时,村上春树和同班同学结了婚。因为最后一学年只有一门课,有大把空闲时间的他就开了咖啡店。当时,武藏野美术大学的学生村上龙经常去他的店里。年轻时的村上也曾为钱而忧虑。“开这么一个小店,也需要大量的资金。”那时的他来回跑银行筹划贷款,可依然缺钱。每天,咖啡馆从早晨11点营业到凌晨时分。他租借的房子就在附近,方便中间回去休息一下。每天,他的咖啡馆爵士音乐从不间断,那是他喜欢的调调。这也就不难解释他的获奖作品中会出现大量的爵士名曲了。
只专注写电影脚本的青年,为什么写起了小说呢?村上春树的毕业论文是《美国电影中的旅行思想》。从《关山飞渡》到《2001太空漫游》,论文指出了美国电影的发展与题目在于人与物的移动。他的教授读了论文后,曾建议他写小说试试看。这句话一直印在村上春树的脑海里,于是他索性提笔写了小说,没想到处女作就入选了群像文学新人奖。谁也没想到,这位新人,几乎没有看过日本小说。8年前,因为没什么可看的,他随手拿起了眼门前的谷崎润一郎德文《细雪》读了起来。
“这篇小说很有意思呢。”虽然村上这么想,但是也没有引发他继续读谷崎润一郎其他小说的兴趣。村上所读的小说,全部是美国文学。当时,他在小说中虚构了一个美国作家哈菲尔德,他对好文章的理解是这样的:写文章既是对自己与围绕在自己周围的物体的距离的描写,不在于感性,而在于准确。在这位美国作家的墓碑上刻着尼采的名句———白昼的光日如何能够了解夜晚黑暗的深度呢。
一天,村上花1到2小时来写作。当时,一些年轻的编辑也会来到他的店里。因为上过了报纸,所以来店里的客人都知道他在写小说。“村上春树,不是小说中的人物,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咖啡店老板,让我觉得别扭。”他对自己突如其来的作家身份感到些许不适应。由于咖啡店的经营占据了他大量的时间,他总觉得用于写作的时间不够。
爱独处的性格成就了小说家的职业生涯
劝阻的众人当时并没预想到,这个年轻人能作为职业作家生存下去。更没有想到他是一个无论做什么事儿,一旦去做,非得全力以赴不可的性格。这种将店铺交托出去,自己躲到别处写小说,这种讨巧的事情绝不是一个认定了文学之路的年轻人做得来的。
说起来,村上春树是喜爱独处的性情,表达得准确一点,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两个小时,他跟谁都不交谈,独自一人默默地跑步也罢,四五个小时伏案独坐,默默地写文章也罢,村上都不觉得难熬,也不感到无聊。这种倾向从他年轻时起便一以贯之,始终存在于身上。他曾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坦言,“和同什么人一起做什么事相比,我更喜欢一人默不作声地读书,或是全神贯注地听音乐。只需一个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许多许多来。”
虽如此,村上春树还是年纪轻轻便结了婚。据了解,他结婚的时候才22岁,算得上早婚。也许是通过婚姻,他开始渐渐习惯了和人共同生活。大学毕业后经营一家饮食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