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一切谈妥,大家眉开眼笑,时近正午,丫头李小蛮来报,午膳已备。

    领导来下乡,邀请去东厢。不管有没有,中午要管酒。

    知府大人在此用膳,席面不能太简单。什么南方的牡蛎,北方的熊掌,东海的鳆鱼,西域的马奶给本少可劲上。啥?光上这些太寒酸?

    三百文一斤的鲍鱼先上两斤,八钱银子一斤的燕窝先给本少炖几碗,四钱银子一只的金华火腿给本少可劲上,一千文一只的登州大海虾最少上十只,其余的你们看着整。

    大碗大碗的金华酒喝下去,众位大人一个个红光满面。酒憨耳热之际,乖巧的李继坤讨到了一张地契。

    这张地契来自登州府蓬莱县,地契的位置就是难民营周围一带,长宽各两千米,地契范围之内,总计四平方公里土地,大约六千亩左右。此地离海很近,多是盐碱滩涂,所以地价不贵,李继坤只需缴纳三千两银子即可搞定。

    明朝一两银子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李继坤买的这片地,每亩约合五钱银子。

    有同学可能说李继坤买地太便宜,属于官绅勾结。其实不然,明末是一个非常畸形的社会体制。土地,对于大户来说是好东西,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白给都没人要,有人问为什么,其实就是赋税和徭役害的。

    明朝晚期流行这么一句话:相期尽说莫种田,种田岁岁多徭役。另外,明朝人俞弁写的《山樵暇语》,有首小诗:广置田庄真可爱,粮长解户专相待。转眼还看三四年,挑在担头无处如,徽州湖州等地的良田,在明中期每亩五十多两银子,天启时期每亩跌至四五两,而且还找不到买主。

    综上所述,明朝末期,最不值钱的就是土地,江南水田二三两银子一亩,天津海河口附近荒地七钱银子一亩,山东兖州府的上好良田一两三钱银子一亩,所以李继坤五钱银子一亩买盐碱地,其实算起来是亏了,但这笔银子他必须花,至于原因,一两年后可见分晓。

    此地位于登州西北登州湾沿岸,离府城不足八里,西面不远处是登州通往黄县的官道,东北紧邻简易码头,地理位置及其优越。

    地契收好,继续敬酒。

    酒憨耳热,陶叔父透漏一小道消息,黄县的县太爷身患重症,不久后即将致仕归乡。胡嘉栋等几位监军道的大人们得到消息,为答谢李继坤贡献建奴首级的人情,这几位已经承诺,待他日进京,定要联合起来为李继坤老爹谋求一个黄县知县的实缺。

    老爹要当县太爷?本少即将成为李衙内?嘿嘿黑来来来,胡大人,小侄敬您一碗,您一路呕心沥血护送乡民南归,身心俱惫,实乃晚辈楷模,小侄干了您随意。

    这个不要脸的,老李家的祖训一点没忘一一一一一不光贪腐,还特么的经常勾结官吏与豪强。

    日出总有落,少女终成婆,再好的席面也有酒欢席散之时。

    陶大人打道回府,李继坤大发利市,每个衙役跟役皆有赏赐,每人发放酒钱两钱银子,这些跟役一个个乐得眉开眼笑,皆道李三郎豪爽仗义。

    送走客人,李继坤谁也不服,就扶墙。这古代的酒喝着跟水似的,后劲真特么的大。醉了酒这小子也不闲着,只见李继坤一边扶着墙一边喊:

    “李百渡何在?”

    李继坤的右手边,李百渡正抱着李继坤的胳膊扶着自家少爷呢!

    听闻喊声,李百渡嘴角泛起了一丝笑意:

    “少爷,小的在呢,有事您吩咐。”

    “恩,你在啊,那什么,你赶快安排人把陶大人的墨宝拿给那些木匠,让他们做成牌匾,过几天本少要用。”

    “好的少爷,小的这就去。百战,百峰,你们扶少爷回去休息,我去安排牌匾的事情。”

    醉酒的人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