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确被野蛮撕碎,把奴根深种,将自信击成齑粉,致使华夏数百年无法翻身。至今还在宣讲着什么东方的东方的东方的东方的巴黎可悲可叹。

    想到此处,行进间的李继坤嘴角露出一丝邪笑,如今本少莫名来到大明,我汉家江山还会不会易色?我大明还会不会亡国?呵呵,只有天知道。

    逃难的队伍在不停的前进,家丁青壮在扶老助弱。原来这就是乡情,这就是几百年积攒的乡情在患难与共中的真实体现。

    李继坤暗暗颔首,心为之动。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和平年代,无数的现代人被关在钢筋水泥铸成的笼子里,他们早已丧失了那淳朴的邻里情。

    值此战乱年代,大厦将倾之际,李继坤在思考着自己能为乡亲们做些什么,能为这个心中的大明做些什么。

    造反?治国?用后现代的知识去引领大明的潮流?

    李继坤想到了睿智如狐的诸葛孔明,这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把蜀国带向了灭亡。

    李继坤又想到了霸气无双的西楚项羽,这么一位勇武的霸王最终也只能自刎乌江,令后人唏嘘不已。

    那么自己这小胳膊小腿的,智不如诸葛,勇不及项羽,本少到底能为大明做些什么?我辽阳李家有何资本可以助我?

    灵魂深处的记忆被打开,李家的一些详情在脑中闪现。

    李家祖上因贪腐被朝廷革职定罪,洪武年间从江北扬州府发配辽东。但李家先祖曾经官拜从四品知府,李家一族向来识文断字,所以李家后人一直耕读传家。

    李家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不断的发扬祖先贪腐的优良传统,积极勾结地方官吏与豪强,经常在灾年侵占民田与军屯,积累数世,家中田亩已高达两百多顷。虽比不得铁岭李家,开源郑家,广宁石家,锦西祖家,但如今也算辽阳一方有名有姓的富户。

    至于目前家里有多少积蓄李继坤不清楚,这种财政大权一直掌握在父亲和远在扬州的叔叔手里,李继坤只知道李家在山东登州和江南扬州一带还有不少土地田产,以及一些商行药铺。

    在海上李家还有十几条船,每年都会往返在辽东和江南之间,偶尔还会去倭国和南洋一带打打秋风,能商则商能匪也毫不手软,李家的船队实打实的可以算作商盗。

    想到这些,李继坤的嘴角微微上翘,原来本少的命运节点在此。只是如今却只能对后世的父母说声抱歉了,不是孩儿不孝,实在是命运弄人,孩儿连一丝反抗的余地也无,望父母大人各自珍重,有机会孩儿以梦托之。

    心情不错的李大少爷昂首前行,身后的队伍杂乱无章,偶遇路人,成群拖家带口亦在逃亡,随着人流的汇入,逃难的队伍渐行渐壮。

    一群难民越沙河,过长甸,前方左右鞍山在望。

    天渐暮,人马疲惫俞发难行。望前方,两山对峙古路茫茫,老弱妇孺话里带悲腔。

    前方山侧有一墩台,看其规模应该是鞍山驿北方的四方台,此去鞍山驿不远矣。

    望着越行越缓的难民,李继坤皱着眉爬到一处高坡,拼着命喊:

    “父老乡亲们,我们刚才已经过了四方台,前面不远就是鞍山驿,我们到鞍山驿就打尖休息,煮些米粮吃些马肉,大家恢复一晚明天一早再出发。”

    此言一出,众人好像受到了某种鼓舞,哭泣的孩子们闭了嘴,蔫头耷脑的队伍加快了脚步。

    古鞍山驿,位于辽阳正南偏西,距辽阳城六十里。李继坤带着一众乡亲,自辽阳西门辗转而来,穿过五六十里的无人区终于在傍晚抵达鞍山驿。

    鞍山驿是辽阳南出的第一个驿站,北接辽沈,南至海州旅顺口等地,东向延绵辗转可到鸭绿江朝鲜一带,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洪武二十年设驿站,万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