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如此于内政大有裨益。”

    “此法甚好,不过陛下可有中意之地?”冯去疾问到。

    “三川。”胡海答到,“水路便利,物阜民丰,本就是我朝东方经营之重地,可于历代基础之上设立东都。”

    “三川的确是个好选择。”子婴点了点头,“不过现下三川郡守尚悬空,不知陛下可有安排?”

    “此事暂且不急,且年后不会立即执行此事,周勃亦将年后赴任。现在先说说稷下学宫的事情。”胡海适时打住话题,“真记得,荀子曾为稷下学宫祭酒。”

    胡海话音一落,三双眼睛直接看向李斯。

    李斯的师父不就是荀子吗?

    “故而朕以为,李卿堪当此重任。”

    李斯心里苦。

    自己师承荀子不假,可是自己已经不是正儿八经的儒生了。本来自己焚书坑儒策一出,天下读书人都恨自己恨得不行,这要是回去主持稷下学宫,不得被活扒皮了?

    “臣惶恐,未能得家师真传,不敢忝居高位。”

    “那李卿认为,谁可担此重任?”

    李斯顿了几顿,开口道:“臣以为,朝中之人并未有可担此重任者。”

    “哦?”其实胡海并不是真的想让李斯去主持稷下学宫,毕竟宗学跟咸阳学宫都需要他。可是胡海也犯难,正如李斯所云,朝中之人胡海真没发现哪个能挑得起大梁的。

    “其一,朝中之人多为关内之士,不知他乡实况;其二,朝臣所受教义亦与稷下学宫不和;其三,稷下学宫既为招揽东国人士之重器,亦应以东人为主。”

    “善。”胡海想了想,也是这么回事儿。东边儿的人才也不少,仔细找找应当能找到合适的。

    “臣听闻孔氏一脉颇富盛名,”冯去疾说到,“若要安稳读书人,重用孔孟后人,是为上策。”

    胡海想了想,的确是这么个道理。“既如此,朕不如先给孔夫子等先世大能上个尊号,以表朕之心意;再令孔c孟等诸子百家之后人赴稷下学宫主持,以稳文人之心。”

    “也好,不然太突兀,恐天下人畏威而观望。”子婴点了点头。

    “来来来,商量商量给大能上尊号的事情。”

    胡海先前不是没动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念头,可是转念一想,儒家有儒家的好,百家有百家的妙。后世常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若全仰仗一家之言,实在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不如兼取百家之言,一来能笼络人心,二来方向依旧是自己主导,不怕生出什么乱子。在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头脑风暴,往往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胡海跟三人定下了“兼取百家”策略之后,直接把想法交给了公子高跟曹参。公子高是主管宣教的干部,曹参则是胡海重点培养对象。

    胡海经常垂直派任务给各部部长的事情,不是没有人在冯劫耳边挑唆过。可是冯劫是什么人?冯去疾之子c二世心腹之一,而且自己虽为政事院长却多数情况下不主管具体事务,看二世的意图,好像在安排后手。

    也正如冯劫所料,现在胡海既是在教他怎么总揽全局,也在考验他的心志。

    设东都的心思胡海早就有,这个东都行政长官胡海找来找去最终把视线落在了冯劫身上。可是现在朝堂之上在萧何曹参等人独当一面之前离不开冯劫镇场,东都长官又不是单纯的能处理一方事务便可的位置,必须选个有大局意识c能镇住场子的手下去干。而且胡海设立这个东都还有旁的心思,这个位置就相当于后世培养接班人最后历练的位置,没选出候选人的时候能臣坐镇,选出了候选人之后则候选人入主。现在胡海连老婆都没有,子嗣更是虚谈。如此状况下,也只能让能臣前往。

    胡海不希望见到骨肉相残,但是有些时候也由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