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便因之有了向上的力量;不耽于所得,便可将一概的‘漆黑’与‘深沉’抛诸脑后,更没有所谓的‘苦’了……有求之不得,人生不得圆满,心灵不得自在。求不得伴随终生,人生便是求取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的本意,盖因如此……‘少年戒之在色,中年戒之在斗,老年戒之在得’。年岁日长、白发益稀,及至老之至也,忽得此友此语,未尝不快然自足,吾之幸也,不知苦矣……”
苏钺看过这段自序,便苦笑着将书扔到了一边。姬慕森在这一段自序里面引用了当时在齐鲁卫视录制的时候两人的谈话,字里行间倒都是对自己的推崇。但自己当时说那些话也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东拉西扯只求自己不要在这位国学大师面前露怯。至于有没有像话里面说得那般洒脱,恐怕连商榷的余地都没有。路都是自己走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是经过一辈子的历练才能达成的状态。老头子是国内瞩目的国学大师,这套文选一出,恐怕自己这个“白丁”是要出丑了。想来也是当时准备录制的时候搞出来的那件事情惹得,让姬慕森错误估计了苏钺如今的心性,他那里知道,他所推崇的这位“年轻俊彦”实际上连古典哲学都没系统学习过,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到处“搜刮”得来的呢?
苏钺正在唉声叹气,没注意旁边逗狗的郭婧已经把船长“摧残”进了狗窝装死。有些无聊的郭婧便拿过苏钺丢在一边的那本文集,翻开看了起来。
“咦,我怎么没发现你还有这个本事呢?”郭婧看了序言里面姬慕森对苏钺的“赞誉”,忍不住便开口问道。
苏钺翻了个白眼,道:“我自己也没发现呢。”
“那这话是你说的?”郭婧指了指姬慕森在序言中所写的句子,好奇地问道。
“是我说的。”苏钺无奈点头。
“你什么时候连佛经都研究过了?”郭婧眨着大眼睛道。
苏钺张了张嘴,没好意思说自己对于佛教理论基本上只有一个概念,那就是“色即是空”。至于人生七苦、求之不得什么的,来源和佛经半点关系都没有,自己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唉,不提这个了,给你讲故事吧。”苏钺倒是想起来之前答应郭婧的事情。
“好啊!”郭婧眼睛一亮,也顾不得追问佛经什么的了,跑到书房找出当时那个录音笔,打开看看早已经没电了,便拿出自己的手机,打开了录音功能,准备像往常一样把苏钺讲的故事录下来。
苏钺张嘴欲言,心中忽然又犯了难。若是按照之前说又说的顺序,这次该把说出来的好。但今天被姬慕森老先生的文选一搅和,忽然便觉得十足的没意思。
倒不是说不好。作为“射雕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不管是对前面两部作品中情节与人物的收束还是对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个主题的升华都有很高的张力和表现力,另一个世界的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通过个性与偶然性来展示人生世界的复杂性,有极佳的表现。这部作品里面对于人物的刻画也不再局限于邪、毒、狂、侠这样的脸谱性,而是更加现实、更加贴近平常人。苏钺其实是很喜欢这部作品的,他之所以认为“没意思”,却恰恰来自于这部作品对人物刻画的“趋近现实”。说白了,他喜欢里面的殷离、范瑶、纪晓芙、周芷若、谢逊,却对张无忌十足无感,因为他不够“遥远”。而美感这种东西,恰恰是有距离才能产生的。这部作品里面张无忌武功确实够高,性格却十足软弱。这也许是年龄和人生阅历的问题,反正在另一个世界提起金庸的武侠小说,最喜欢的人物估计张无忌排不进前五名。苏钺对于这部小说记忆最深刻的镜头和情节却是琴箫和鸣、黄衣飘飘,以及“终南山后,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
想着想着便叹了一口气。他心里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