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混乱,还一直放着假,所以对外住学生监管并不严格,但偶尔也会派出嬷嬷走访外住学生家庭,依琳姐妹常常在家看书,很少出去也无所事事,虽然犹豫再三,她还是答应了国平的邀请。
借着观摩话剧排演的机会,国平把一封厚厚的写给她的信夹带在书里,依琳接过书时候就注意到了,知道国平有着心里话要跟她讲,脸红着,回来的路上一直忐忑着没有拆开。
依琳坐下来小心翼翼的拆开信,印入眼帘的是娟秀工整的小楷,段落中有些字又像是因为情绪激动而无以抑制的草狂不稽,飘飘洒洒的字里行间,国平热情洋溢的笑容和挺拔匀称的身影浮现在眼前。
依琳反复的读着国平的信,尤其读到信中那些对她的爱恋表白之情不禁心里怦怦的跳,脸一直红着。
国平在信中还提到了自己对当前北京局势的看法,依琳本来对这些并不很关心,但通过和国平这些同学们的接触,也备受鼓舞着暗暗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进步洪流中的一份子,更被在文字中国平表达着的救国爱国的激情所感动,和国平一样,依琳也产生了对当前混乱局势的忧虑不安。
因为受到政府教育部门的指示,教会教授的课从不会提及涉及民国当下的政治形态,在教会学校所学都是有别于传统国学的西方文理新知,也有一些浅显的西方社会学思想的讲解,本来开设的这些介绍西方哲学等思想学科是出于教育体系中的必要,但看到大多数女学生对此并不是很积极而且说深了容易产生不必要的思想麻烦,所以校方也就放弃了。
信里说到国家命运前途的这些话,对于依琳来讲感到心里非常困惑,她甚至没有想过民国到底是什么意思,觉得与她并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她觉得那都是男人的事情,是军政权贵们应该讨论的事情。
依琳把看了几遍的信塞回到信封,她陷入沉思。
国平对她的好感当然能觉察到,自己心中也有着对国平的倾慕,而如何回报国平这样真挚的表达?这样的爱能不能接受,心中虽有因为国平信中表达的情感而感动,但依琳还有些不知所措。过去对于婚姻的理解,那是父母或媒妁的安排,自己并不能有选择余地,依琳和妹妹到京城就是为了寻求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在京城的生活虽然离开家乡父母,像是有着曾妄想的自由,可毕竟还是在教会开办的女校中,接触外界很少。而进入教会学校后,对于情爱的定义更有新的认知。教义中提及的爱和婚姻不是一个同义语,更像佛堂经典中的仁心之爱,更以心平气和的态度看待身边发生的所有一切,平静的接受或是无我的给与感化和关怀,上帝之爱是发自内心的温情去抚平弱小的忧伤,是高尚而纯净的博爱,超越着个人情怀欲念的情感,是在无我的奉献中令自己都会为之感动的情怀。
如若神明的博爱之情依琳觉得自己做不到,即使是虔诚的在上帝的偶像面前,跟着嬷嬷们表达着对上帝的遵从和唯一之爱,那也是近乎于庙堂中类似的崇圣情愫,并不是自己心中的跳动。
对于现实中的男女之爱,上帝的教义或是神父的告嘱中并没有去加以明义的解释,现实中的两情相悦或婚姻当然将会得到赞美和祝福,如果以圣经中亚当和夏娃之间的故事,诱惑即为毒果,是修女的嬷嬷们更是经常告诫她们要刻意躲避着的诱惑。嬷嬷们洁身自爱的作态清高令她们觉得神往,但也应该做不到,这和尼姑差不多,依琳并不觉得自己会出家。
离家之前,族亲们中的奶奶大婶们还以为去教会学校是做尼姑,解释了好久还是疑神疑鬼的不相信,想起来都好笑。
男女之间的挚爱是什么,她心里噗噗的跳着,这是她第一次接受一个男青年的表白,这像在一潭静静的水面上扔下的水漂石片,在她的心中泛起串串不安的涟漪。
她读过不少家中书阁中泛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