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17)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二十二岁的建文帝起初以为钳制燕王的一套方略颇为有用,因之他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了“文治”上,与大儒方孝孺等商议复古政制的大政方针。

    除了减刑罚、改政令外,连官员的名称也袭用周朝,他对周朝之治可谓顶礼膜拜。

    七月二十四日,谷王匆匆忙忙赶回京师,禀报燕王起兵,接踵而来的是前线失利的战报。

    建文帝这才把征讨燕王当作大事来对待。

    他采纳众议,发了讨伐燕王的诏书,指责燕王祸乱社稷,获罪祖宗,晓喻全国军民,忠于朝廷,荡平叛乱。并任耿炳文为大将军,挂帅印北征。耿炳文年六十有五,是太祖皇帝大杀功臣后侥幸活着的几个老将之一,官封长兴侯,以他多年征战的经验,当不负朝廷所托。

    于是,调集了各路大军,耿炳文率三十万士卒,分三路向北平进发。

    然而先锋队九千之众的精锐之师进驻雄县后,正值中秋佳节,没料到燕王率兵来到涿州,当即向雄县发起进攻。一夜激战,雄县失守,被俘官兵不降,被全部斩杀。

    燕王得知后,教训部下不准杀俘,杀俘的结果只会使敌人顽抗到底,难以征服。

    随后燕王又破了来援之敌,转而进攻真定,三天猛攻不下,怕动摇了士气,率师返回北平。耿炳文虽然失利,但能继续作战。

    可是建文帝听信了黄子澄等之言,拜曹国公李景隆为将。

    而另一个亲信齐泰却反对,说他只懂文不懂武,不堪当此大任。但黄子澄力主,建文帝采纳,因此李景隆仍然挂了帅印。

    李景隆之父李文忠是太祖皇帝姐姐的儿子,是军中的一员勇将,遇敌时意气风发,越是强大的敌人就越是精神振奋,故屡建奇功。

    大明立国后封曹国公,洪武十七年病死,年四十六,死后追封为歧阳王。李景隆是李文忠的长子,袭了曹国公爵位,生得高大健壮,相貌毓秀,举止雍容大度,受太祖赏识,掌左军都督府事。

    他既然做了将军,也就喜读兵书,与人谈起用兵之事,那真是头头是道。他与建文帝是表兄弟,建文帝也深信他有才华,毕竟是将门之子嘛。可惜,他并未继承了乃父的才智。

    消息传出,带兵官们不禁愕然。李景隆说穿了不过是个从小锦衣玉食的翩翩佳公子,善于纸上谈兵,口头论攻等,却从未上过战场。

    以这样一个纨绔子弟任三军统帅,去征伐久经阵仗、智勇双全的燕王,真叫人啼笑皆非。

    因此,经历过沙场的宿将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心中忐忑,一点也提不起精神。

    出发之日,建文帝又仿效古代圣明天子的做法,亲率文武百官至江边为李大将军饯行,并亲自为他推车,行古之“推觳礼”。

    李大将军还获得了生杀大权,可以就地处置敢于违抗将令的官佐。

    这样无比的荣耀和权威,使李景隆风光至极,哪里再把留下的老将们放在眼里。他趾高气扬地率领大军,去平息北地的祸乱。

    老将耿炳文只不过阵前失利,他还有足够的兵力与燕王一较长短,凭着他多年的战场历练,燕王要击溃他并不容易。

    可是朝廷却免了他的职,使老将军蒙羞于世,告老还乡。

    李景隆调集各路兵马,合五十万之众,于九月中旬进驻河间府,命驻守辽东的江阴侯吴高,攻伐永平府,以对北平城形成两角夹击之势。

    大军指日北上,燕王宫内,议论纷纷,城中百姓人心惶惶。就是各卫指挥使、都指挥使这些兵官,也一个个忧心忡忡。

    敌势太强,大军压境,何以御敌?

    燕王召集各将领议事。

    万古雷和郭剑平、曹罡、罗斌、耿牛坐在一起,心情也颇为沉重。举事以来,从未面对过这么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