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紫来阁真人说:且看那个时代渭北农村的年俗……

    (23)

    过新年亲人情融融,唱大戏社员乐陶陶

    过年了,雷庄洋溢着喜庆气氛。

    尽管日子过得艰难,一般人家还是要在前门外贴副红对联。到供销社揭张红纸,拿上娃娃上学用的毛笔墨盒,请村里会写字的写上毛主席诗词:“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以及“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等等,也有写“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感谢毛主席”,“社会主义康庄道,人民公社幸福桥”一类。对联一般要到年三十后晌才贴,盖有门房的用麦面打的浆糊贴到檐下,没有门房的将对联固定在门两侧土墙上,酸枣刺别得密密麻麻。除了对联,有的人家还在院墙上贴“满院春光”、“抬头见喜”,在放粮食做饭的地方贴“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在猪圈羊栏跟前贴“六畜兴旺”等等,写在窄长的一绺红纸上。

    除夕之夜没有很复杂的过程。春他们家先祖遗骨都在华阴,所以无需像别的乡亲那样进行坟茔祭祖的议程,只是在家里悬挂起一张简单记载前几代祖先繁衍过程、绘有分代排列金字塔状牌位的“神府轴”,用蒸食干果供奉,然后焚香点蜡,磕头跪拜,怀缅祖宗。这个祭祖仪式结束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小饭桌摆着一大碗软柿子。雷庄一带有除夕夜吃柿子的习惯,叫做吃“忍事(柿)”,借“事”“柿”同音,所表达的心愿是未来一年要忍让处世,不惹事,以求安然无灾。吃完“忍事”,母亲将猪肉和萝卜做的饺子馅拌好,将一家人新年穿的衣服准备好,父亲叮嘱春将明天一大早要燃放的鞭炮压到爷爷奶奶热炕的席底下以驱除潮气增加响度,然后,大家就早早地睡了。春的婶子俊香就像往年一样,除夕夜一般不睡觉,她总是习惯于把给孩子准备过年的衣服等一应事务放到年关最后才被动去做。这样做的家庭主妇她也不是全村的唯一,这些人正是所谓的“懒婆娘”,不仅平日“白天游门走四方,黑了熬油补裤裆”,而且对于年关来临应当应分要做的事情也得过且过。

    雷庄人燃放鞭炮是在大年初一拂晓时分。春看到接近窑洞顶部的天窗透出亮光,赶紧翻身起床。他从炕席下面取出鞭炮,找了根细实心竹竿儿挑上,准备到大门外燃放。经过院子,他看见父母小窑洞灯也亮了。这时能听见鞭炮声偶尔响起,有的远,有的近。他按照惯常的做法将前门大开,表示迎接护佑庄户人的神灵入驻。然后小心翼翼将鞭炮的火药捻子点燃,竹竿儿伸出去,鞭炮就噼哩啪啦响了,光焰四溅。大年初一放鞭炮由春来做已成惯例,只不过前多年要父母呼唤他起床,而现在他是大人了,可以主动去完成这件事。爹买的是一种个头很小响度很大的炮仗,邻近蒲城县兴镇造的。一千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