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康乾盛世”同时,欧洲走出长达800年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一系列新知识、新技术被广为接受。18世纪初,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莱布尼茨建立了微积分体系,培根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召唤。更重要的是,英国在1820年发生了工业革命。而此时中国仍沉浸在“中央之国”的荣耀和农业经济繁荣的落日余晖之中,失去了想象力,不知道世界已经发生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的巨变,逐渐被“煮青蛙”了。用《汉书·艺文志》的一句话说就是“人心犹狃于故见,天意已另换新局”。
工业革命导致了世界经济格局的“乾坤大挪移”。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指出:“国际力量的对比逐渐变得不利于旧有的一流强国,而有利于那些既有资源,又善于组织利用新生产工具和新技术的国家。”从表2-3可以看出,从1750年到1900年的150年里,工业革命导致了世界制造业相对份额的剧烈变化。制造业相对份额的改变就代表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一方面是大国崛起。首先是英国的崛起。英国抓住生产力革命的机会,从一个岛国变成世界经济第一强国,在1880年时达到世界制造业份额的第一。1851年在伦敦水晶宫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英国向世界展示了英国工业经济的辉煌和英国人的日常生活。
其次是美国的青蛙式跳跃,其占世界制造业份额从1750年的0.1%狂飙到23.6%,超越英国。再次是德国紧追不舍,1871年德国统一后,完成了一场从上到下的工业革命,以巨人般的步伐进行追赶。到1900年时,其占世界制造业份额逼近英国,造成欧洲经济实力的不均衡。另一方面是大国没落。中国、印度及巴基斯坦制造业总份额从1750年占世界总额的近60%,下降到1900年的8%。中国和印度在农业经济中领先,但在工业经济中落后了,两个文明古国衰落了,曾经作为世界经济“领头羊”的中国和印度被西方国家抛在了后面。日本在世界的经济份额变化不大,说明在工业革命的洗牌中,日本基本上维持了其经济地位。由于中国和印度两个经济巨人相继跌倒,日本成为亚洲新贵。
英国凭借工业革命的先机,建立了跨越五大洲版图和超过罗马帝国的“大英帝国”。1839年,蒸汽机已经武装到炮舰上,可以跨洋远征了,英国海军控制了全球海洋。在炮舰的强大火力之下,仍停留在农业经济中的国家不堪一击。先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埃及被征服了,然后是印度。中国已经丧失了世界经济领先地位,失败只是时间问题。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对中国面临的局面有深刻认识,并惟妙惟肖地描述了16世纪大明王朝在张居正死后的历史定格,也就是尚未与工业革命潮流冲突时的状态。
他说,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绝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但是,这个“翻天覆地的机缘”使中国经济陷入百年沉沦,社会长期动乱,人们赤贫的生活水平持续了100多年,代价太大了,屈辱太沉重了。马克思曾经深刻而有远见地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最后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按历史时期追寻,中国经济百年停滞前期是因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后期则是由于长期国际收支不平衡和《辛丑条约》的天价赔款使中国经济陷入债务危机。
一个沉沦的头号经济强国和一个新兴的头号经济强国的碰撞终于在1840年发生了。鸦片战争,是中国千年历史的转折,是天崩地裂的大事件。1839年8月初,清政府禁烟,英国东印度公司积极在英国国内游说,英国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