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中国历史上曾在农业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方面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孟子·滕文公上》中生动地记述了3000多年前中国农业开疆拓土的场景,“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中华民族的祖先用火驱赶猛兽,用疏导的方式治理江河泛滥,“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造就了一个平原地带供人们居住,可以有粮食吃了,然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传授和推广农业技术,增加了农业产量,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提高。

    中国在公元1~1839年期间,历经了汉朝(公元1~220年)、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隋朝(公元581~618年)、唐朝(公元618~907年)、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宋朝(公元960~1279年)、元朝(1206~1368年)、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和清朝(1616~1839年)。汉朝和罗马帝国是同时代的强大国家。司马迁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记录了西汉初年中国的基本状况:“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罗马帝国崩溃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复兴了。而东汉在220年灭亡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369年的长期分裂,中国又奇迹般复兴,建立了统一的隋唐帝国。黄仁宇说,“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在中国历史里只发生过这么一次”。因此,中国经济大历史总体是延续不断的。

    中国农业经济的繁荣一直持续到清朝。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首都开封市场叹为观止的繁荣景象。尽管增长步伐并非平稳,但中国在人口增加数倍和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情况下,通过持续的农业技术进步,奇迹般地保持了人均收入的长期稳定,同时经济总量长期居世界第一,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国家,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托克维尔在19世纪初写下的《论美国的民主》中评论道:“300年前欧洲人初到中国时,他们看到中国的几乎一切工艺均已达到一定的完善阶段,并为此感到惊异,认为再没有别的国家比它先进。”

    虽然中国封建王朝每200~300年的时间便更替一次,但经济模式始终没有改变。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尹懋可在1973年发表的《中国历史的式样》一书中提出了“高水平均衡陷阱”,试图解释中国千年的经济模式,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尹懋可认为中国早期的科技发展与欧洲相比要快得多,但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农业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诱导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反复。中国的农业、运输和制造业技术在前几个世纪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极限,不断增加的庞大人口使得农业用地严重不足,人地比例失调,使得劳动力十分廉价,人均收入只能下降,从而达到“高水平均衡陷阱”。这个陷阱又使农业剩余减少,储蓄不足,阻止了原始资本积累,导致中国即使在14世纪已经接近近代工业革命的门槛,但仍旧无法诞生现代工业。

    尹懋可的这一理论尽管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我认为其有4个不足之处:第一是对中国人均收入下降的推论不符合历史事实。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中国虽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但似乎还未曾退步。那里,没有被居民遗弃的都市,也没有听其荒芜的耕地。每年被雇用的劳动力,仍是不变,或几乎不变;因此,指定用来维持劳动的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