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1)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回顾建国60年,就必须从中国大历史观的角度看待这个过程。历史学家黄仁宇说过,“中国的革命,好像一个长隧道,须要101年才可以通过。我们的生命纵长也难过99岁。以短衡长,只是我们个人对历史的反应,不足为大历史。将历史的基点推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我也深切感到,必须有很长的时间跨度才能理解中国这60年的经济增长现象。要评价建国60年的经济得失,就必须从公元1949年上溯到有人均GDP数据的公元1年,同时前瞻未来40年。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甲子年放到1948年的经济大历史和40年的经济大未来中审视,追溯中国从古到今,再到未来的经济兴衰,从而找到共和国甲子的历史经济定位。在经济方法上,我用人均收入这条主线贯穿从公元1年到2009年的历史和接下来的40年,把每个历史阶段和未来发展阶段的“珍珠”用人均收入这根“线”串起来。同时,宏观经济特别是财政的观点和人力资本的观点是本书的两条副线①。

    中国的人均收入为什么在历史上长期保持不变?为什么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人口大国?这是林毅夫教授在《中国经济专题》中提出的两个谜题。我用一个新的模型给予回答。从经济角度看,中国“历史的三峡”并不存在。我第一次引入人力资本来解释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型,说明中国长期处于一个“高技术水平、低人力资本、高人口增长和人均收入停滞”的“高水平动态均衡”。

    如前所说,生产力革命是不确定的黑天鹅事件,是完全来自现有经济主导产业之外的新经济模式,属于“想象力经济”。工业革命于1820年在英国突如其来地爆发,带来的新商业模式是农业经济无法想象到的。中国自1433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后,就闭关锁国,对工业革命茫然不知。从1820年到1840年的短短20年时间,西方因工业革命迅速成长起来,而中国就被“煮青蛙”了。1840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自身缺乏供给反应,使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不平衡状态,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带来通货紧缩。1860~1895年,“洋务运动”从军事装备工业入手,与国内消费脱离,受限于财政投入,缺乏资本积累的后劲,结果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错失一个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导致的战争赔偿使中国出现财政赤字和资本账户赤字,1901年《辛丑条约》的“庚子赔款”使中国经济陷入财政危机和资本账户危机,加上中国无力改变长期贸易逆差,的经济沉沦,严重打击了中国在经济上的自信,中国梦想所代表的创业精神也枯竭了。

    


    注释:

    ①王燕和我把人力资本第一次引入中国经济增长的分析。这篇文章发表在2003年《中国经济评论》上,至今已被国际学术界引用150多次,可见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受到世界的关注。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