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业,反而让印度发挥了拥有低成本和英语娴熟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和外汇储备积累充足后,印度从2004年开始逐步发展制造业。可以预言,印度经济在中长期仍旧会较快地增长。但是,印度独特的经验能否为世界其他国家复制呢?答案是可能性很小。信息服务业的前提不光是拥有便宜的劳动力,还必须拥有大量受过至少高中教育的初级知识员工,即积累的人力资本要达到一定门槛。而大部分低收入国家只有低成本劳动力,没有必要的人力资本。
那么,世界真是平的吗?单单从劳动力成本的角度来看,世界的确是扁平化了,可是从社会福利来讲却并非如此。理论上说,低收入国家可以利用系统技术模块化的趋势,从附加值最低的环节介入,发挥低成本的优势,稳步地边干边学,累积经验,再向高端模块攀升。这样,低收入国家可以比高收入国家增长得快一些,各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应该出现相对趋同的现象。可是,恰恰相反,从1820年英国爆发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的人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如图1-1所示,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人均收入数据显示,世界各大区域的人均收入在1820年前基本相同,但1820年之后,美国和西欧持续增长,成为“富裕国家俱乐部”;拉丁美洲地区和东欧基本与世界平均水平一致,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俱乐部”;亚洲从1820年到1950年基本没有什么起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开始追赶,加入“中等收入国家俱乐部”;而非洲地区长期贫困,一直没有改变低收入的状况。所以,世界并不是平的,而是呈阶梯状的,各国收入差距还在拉大,表明阶梯间的距离也在继续扩大。
哈佛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在《贫穷的终结:我们时代的经济可能》里的“阶梯理论”生动地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不是平的,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还远远没有能够切入全球模块化生产。他描述道:“我们也感受到了发展的历程,即从维持生计的农业到轻工业和城市化,进而发展到高科技的服务业。在马拉维,有84%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在孟加拉国,农村人口比例是76%;印度是72%;而中国则为61%。在发展频谱的另一端——美国,农村人口仅占20%。在马拉维有不到25%的人口从事服务业,而美国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比例为75%。”他的“阶梯理论”主要阐述了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阶梯是赤贫。“如果把经济比作一架梯子,其依次上升的阶梯代表着通向经济福利的步骤,那么这个世界上大约有10亿人(占人类总数的1/6)过着像马拉维人一样的生活——疾病丛生、饥荒盛行、极其贫穷,以至于不能踏上发展之梯的第一阶。这些人是这个星球上‘穷人中最穷的人’或者说‘赤贫的人’。著名非洲经济专家保罗·科利尔在《最底层的10亿人:最贫穷国家衰败之谜》中也同样看到,‘虽然全球经济空前繁荣,但仍有10亿人口被甩在了发展的行列之外,沦为全球经济社会中最底层的10亿人,而这其中有70%居住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长期陷入停顿或衰退,而且至今看不到改进的希望。这些人和这些国家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构成了世界不稳定的因素’。”的确,正如科利尔所观察到的那样,索马里海盗猖獗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索马里的贫穷。
第二阶梯是低收入。“沿着发展阶梯向上的几阶对应位于低收入国家上部的那一部分,大约有15亿人,他们面对的问题与孟加拉国的妇女所面对的问题相同。这些人属于‘穷人’,他们的生活比仅能维持生存好一些。……赤贫的人(大约为10亿)和穷人(另有15亿)合起来占全球人口的40%。”
第三阶梯是中等收入。“另外有25亿人(包括印度IT业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