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今年的棉衣、单衣、衬衣、鞋袜、被单、毛巾、肥皂,完全不要公家供给。

    林伯渠把生产节约计划在新年墙报上公布,同时还赋诗一首:

    待客开水不装烟,领得衣被用三年。

    淡巴菰一亩公粮缴,糖萝卜二分私费赡。

    施肥锄草自动手,整旧如新不花钱。

    发动男耕和女织,广开草菜增良田。

    边区子弟多精壮,变工扎工唐将班。

    彭德怀、李富春、陈云、萧劲光、罗瑞卿等领导人也都挥锨上阵。但对垦荒最有心得的是当时任西北财经委员会领导的贺龙。

    人人都知道贺龙一把菜刀闹革命,屡建战功,是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在华北抗日前线,把日军战斗力最强的“功勋联队”都打得鬼哭狼嚎。此时,他为当好党在西北的“总粮草官”,把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来。他说:要推陈出新,创造科学的耕作方法,例如战士们在平地开荒,采取打“包围战”的战术,大家在一块荒地周围向中心发展,使包围圈愈来愈小,大家的情绪就愈高,一直到消灭这块荒地为止。“在山地开荒,则采取‘从中突破’的战术,在山下选择一点,向山上挖去,一直挖到山顶,把荒山分割成两块,战士们仰望到大片荒地已被‘突破’,分头去消灭,就会增加信心,更有把握。”

    为了既节省力气,又提高劳动效率,贺龙还总结出一套合理的开荒姿态。他介绍说:在平地开荒,两腿“前钩后箭”,就是前腿弯曲后腿伸直,这样脚跟站得稳,腰部挺得直,镢头柄要长些,可以不必扬高,免得弯腰曲背。两腿累时,前后变换位置。这样挖地,一镢顶老百姓挖三镢,因为速度快,甚至一分钟可以动作48次。在山上开荒,则面向山坡,两腿并列,镢头柄要短些,动作时一挖一拉,亦不必弯腰。

    有如此好的耕作方法作指导,垦荒部队如虎添翼。1944年,贺龙号召陕甘宁边区的部队完成生产细粮10万石,相当于上上年5倍的增产任务。部队没让贺龙失望,在农作物受灾的情况下,仍收获粮食82万石。

    部纺线而周恩来、任弼时擅长的是纺线。

    1943年的一天上午,延安杨家岭大礼堂整齐地排列着几十辆纺车,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在此举行的纺线比赛就要开始了。

    周恩来、任弼时、李富春等中央领导同志出现在大礼堂,同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次,他们三人不是来观摩的,而是来参加比赛的。

    9时整,随着哨声一响,全场几十辆纺车立即转动起来,发出的“嗡嗡”声在参战者和观战者的耳中都是欢快的旋律。

    周恩来和任弼时不慌不忙,右手摇动纺车车把,左手把一条条的纱线抽出来,上到穗上。他们动作娴熟,抽出来的线长、匀,而且很少断线停车,不一会儿就纺出了一个像萝卜一样大的线穗。退出线穗,又迅速接上线,“嗡嗡”地纺起来。直到中午12时整,评判委员宣布比赛结束。

    当天下午,比赛结果出来了,任弼时纺的线既多又好,获纺线第一名,周恩来被评为纺线能手。他们纺的线被送到边区工农业生产成就展览会上展出。

    周恩来、任弼时能取得好成绩是努力学习、实践的结果。他们都曾向专人请教,从卷棉的松紧,打弦的方法,装锭的高低,摇车与抽线的配合,到摘渣、接头等全套技术无不用心领会,反复实践。当然,任弼时能得第一名,也有王震的一份功劳。他的纺车是王旅长从南泥湾送来的,质量不错,是加速型的,用起来很顺手。

    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书记处的书记在工作之余还能纺出如此好的线,中央机关的其他同志也不想落伍。每天天未亮,就有人摇起了纺车,到了晚上,在灯光下、月光下,更是“嗡嗡”的纺车声不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