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发生在1941年盛夏。
盛夏是陕北的多雨季节。一天,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在延安小礼堂举行各县县长联席会议。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转瞬即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只见一道闪电穿进礼堂,紧接着一声巨响,一根木柱被劈断,柱旁坐着的延川县代理县长李彩荣被击倒在地,当场身亡。
消息传出,街头巷尾、沟头塬上人们议论纷纷。有个农民气呼呼地说:
“老天爷不开眼,雷劈了个县长,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
诅咒毛泽东被雷劈死,这还了得?
延安保卫部门得到报告,准备逮捕那个农民,被毛泽东知道后阻止。毛泽东认为,一个农民说出这样的话,肯定事出有因,它说明我们工作中存在着问题。
注重调查研究的毛泽东对边区的情况是了解的:
边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的面积达67%,且大多为荒山秃岭,土地贫瘠薄收,平均亩产粮食仅30斤左右;城镇只有少量简陋的作坊、店铺,1936年只有职工100人,工业年产值仅2500元。正因为如此,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既是为抗日找出路,也为解决军队供养问题,即进行了东征。
抗战初期,国共合作后,国民政府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每月拨军饷60万元给八路军,国内外有些捐款,如宋庆龄1938年曾汇款6万,香港汇款50万元。这些款项虽不多,但还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
但从1939年开始,日军向抗日根据地大规模“扫荡”,实行经济封锁。与之相配合,蒋介石在政治谈判和军事反共均未达到目的情况下,也动用经济手段,对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妄图把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和军队困死在西北贫瘠之地。自第一次反共高潮失败后,蒋介石耗费巨资,西起宁夏,南沿泾水,东迄河滨,修筑了绵亘数省的五道封锁线。据说第一道封锁线就筑有11000个碉堡,沿陕甘宁边区周围屯兵20余万人。到1941年第二次反共高潮时,包围边区兵力已达40万人。与此同时,蒋介时还扣压了八路军的军饷。
在这种情况下,到1942年,八路军人数减少,根据地区域缩小,总人口减少,财政经济困难到了极点。边区干部和留守兵团官兵的生活异常艰苦:每人每天仅5分钱的菜金,每月只有1元钱的津贴,就是毛泽东每月也只5元钱,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每月4元钱,而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月津贴是800元。
由于日军和蒋介石的封锁,边区的土特产不能大量出口,军工器材、医药用品也不能进入边区。朱德总司令描述八路军1941年的情形是:
“有一枪仅余四发五发子弹者,有一伤仅敷一次两次药物者。于是作战则专凭肉搏,负伤则听其自然。”
纸张也奇缺,抗大学员一张纸,往往要用4至6遍。纸张紧张的时候,连《解放日报》的印刷也成问题。
边区农民群众的具体情况怎样呢?毛泽东委托西北局派出调查组,1941年9月,李卓然率柯华、秦川、石峻、魏啸天、吴文遴等去了固临县。
两个月后,《固临调查》材料放在了毛泽东的案头上,反映的情况是脱产人员猛增,财政收入锐减,人民负担加重。映入毛泽东眼帘的是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
1937年,脱产人员14000人,征公粮14000石(每石150公斤),群众人均负担1升;1938年,脱产人员16000余人,征公粮15900石,人均负担12升;1939年,脱产人员49000余人,征公粮52000多石,人均负担4升多;1940年,脱产人员61000人,征公粮97000多石,人均7升多;1941年脱产人员达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