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的读者认真学习的经典着作,所以他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加以修订。在核对史料时,有一次查出第一版所据是《新华日报》某日的报道,而数日后《新华日报》曾登一更正却被忽视了,这次得以勘误。他们正在准备出版一本书,一一列出新版的更正之处,更正原因以及更正的依据。
他们的“笨功夫”感动了我。我想,不论做什么工作,都需要下这样的“笨功夫”。
逄先知还谈及,胡乔木对辞条的写作也作出了重要的改革②:
1987年1月,乔木同志要我和文献研究室的一位同志,跟他一道修改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毛泽东》辞条。在修改过程中,引出他很多思想,讲了许多关于怎样写辞书释文的意见。他说:写百科全书这类东西,不要使用宣传性,颂扬性的词语,也不要使用党的文件,决议中论断性的语言,而要用客观陈述的方法,以保持释文的客观性和稳定性。事情要交代明白,时间要写清楚,尽量不要含糊和不确定。他对大百科全书释文的撰写提出的总的要求是:“有关中国方面的内容,应当力求准确,公允,可信;外国方面的内容,要力求不出错误。”在此之前,1986年10月,乔木曾就辞书重要人物条目不用颂扬性评价语(如“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等等)问题,写信给中央政治局常委,小平同志和其他常委都表示赞成。乔木这些意见,不仅为文献研究室撰写这类释文提出了原则性要求,而且成为我国各类辞书包括大百科全书在内,共同采用的撰写方法和统一体例。据查,对人物条目释文使用颂扬性评价语言,始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后来移植到中国,在中国,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又是乔本同志率先破除了这一传统,这对中国辞书编纂工作有着重要的革新意义。
在中共党史着作中,提及中共一大代表时,向来把毛泽东排在笫一位,胡乔木指出这样的顺序排列是缺乏历史根据的。根据他的意见,出席党的一大的十二名代表是:“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这样的写法,确是更加切合历史的实际了③。
注释:
①逄先知,《永远怀念胡乔木同志》,《党的文献》1994年第3期。
②逄先知,《永远怀念胡乔木同志》,《党的文献》1994年第3期。
③沙健孙,《胡乔木同志谈党史工作》,载《我所知道的胡乔木》,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