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女王勋章》的作者不是马天,我会为这本书撰写评论吗?思之再三,我必须承认,肯定不会。这绝对不是说我对这类作品有什么成见——我对所有热爱推理类型文学的人以及他们的作品都很尊重,都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但没有理由欺骗马天,更没有理由欺骗读者,我的确不大喜欢此类小说,至少在看《女王勋章》之前是这样。
对我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我欣赏的是古典本格式的推理小说,而且是那些经典得没法再经典的小说。“布朗神父”、“思考机器”、《罗杰疑案》《无人生还》《希腊棺材之谜》《Y的悲剧》《三口棺材》《犹大之窗》……可以说,在上个世纪中叶“黄金时代”的大幕徐徐落下之后,能够得到我由衷赞许的推理小说,恐怕只有新本格导师岛田庄司的《占星术杀人魔法》了。
在我看来,推理小说是不具备太多现实性的。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悖论:一个凶手要聪明到设计出一个非常精妙的诡计,却又要傻到只有靠杀人才能解决问题——所以,在现实中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凶手存在的。因此,我认为推理小说只应该有两种表现形式——要么如古典本格派和日本新本格派一般架空现实,将故事升华为一道智力游戏;要么如“后黄金时代”西方硬汉派和日本社会派一般紧贴现实,将故事的核心焊牢在人性的揭露和社会的剖析上。而那些介乎于两者之间的其它类型的推理小说,我一向只把其视为“疑似”推理小说,尊重归尊重,但绝不把其当做推理小说。比如间谍小说。
对间谍小说最早也是最直观的感受,来自于伊恩·弗莱明的“007系列”。我不否认自己是007电影的忠实拥趸,但从推理文学价值的角度思考,我实在无法得出什么有利于此类小说的结论。每次解决问题的不是逻辑推理而是一款新型汽车或手枪,而“邦德女郎”的一次又一次出现仅仅是为了票房——这对从小视埃勒里·奎因为偶像的我来说是根本无法接受的。当推理小说中一方在脱离逻辑推理还依旧被设定为“永远胜利”时,这部作品也就失去了除商业价值以外的所有东西。
但《女王勋章》却不是这样的。
我和马天相识时间并不长,总共还不到半年。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见面,是在去年年末的北京推理迷聚会上。马天千里迢迢地从南京赶到北京《推理》编辑部,目的只是来和大家聚聚。也许是因为热爱推理的人彼此间有一种天生默契,我和马天很快成为了“狐朋狗友”,所以才有了开头说的那句话,如果《女王勋章》的作者不是马天,我肯定不会为这本书撰写导读的。
马天是我认为的所有推理创作者中最另类的。
首先是外表。我说一句也许会得罪很多人的话:“马天是目前我见过的中国推理写手里,长得最帅的一位。”我一向不会奉迎别人,这句话也不例外。但是考虑到各人眼光不同,我希望读者不要把他想象成明星般的长相,以免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我倒不是说长相和创作水平有什么正比关系。我只是觉得,像马天这位民间的帅哥能够把大把的时间花在前途并不怎么明确的推理创作上,很令我钦佩。不管什么时候,长得帅总不是件坏事,我如果和马天一样“眉清目秀”,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专心于推理。
其次是气质。初见马天,我想到了一位推理小说中的侦探。尽管马天平时以“服部平次”自称,但他的气质和服部没有半分相似。我想到的是“密室之王”约翰·狄克森·卡尔笔下的一位侦探——别喷血,我说的不是菲尔博士,也不是梅里维尔从男爵,我指的是那位法国警察——亨利·贝克林。马天的气质和卡尔笔下的这位警察侦探相似得很。深沉、冷酷、高傲、阴郁,甚至有些残忍——至少表象上绝对如此。马天并不善于言谈。在我们一群推理狂热者眉飞色舞地高谈阔论时,他总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