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9)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四野中、西两路大军会战衡宝之时,东路大军也拉开了广东战役的序幕。

    赣西南追击战役之后,广东门户大开。随后,陈赓、邓华两个兵团进抵粤赣边界,盘马弯弓,蓄势待发。

    1949年9月7日,叶剑英在赣州召开作战会议,与陈、邓二兵团首长共同制订了解放广东的作战计划。

    叶剑英曾任红军总参谋长和八路军参谋长,北平和平解放后任北平军管会主任兼市长,1949年8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他是广东籍,又有接管北平市的经验,这是中央派他到广东工作的重要原因。

    会上,叶剑英传达了中央指示,以及在武汉与林彪商讨的作战预案。经过周密研究,9月8日,叶剑英与陈赓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和林彪、邓子恢:

    这次战役由陈赓指挥。根据军委和四野首长的作战部署,以及赣州会议精神,陈赓制订了一个具体作战计划,于9月29日上报军委和林彪、邓子恢。

    陈赓计划分兵三路向广东进军:

    以二野第4兵团为右路军,9月30日出发,向汝城、乐昌、仁化进击。如敌扼守曲江、英德、翁源地区,则第14军沿北江西岸,经英德、清远直插三水,截断敌西退广西的道路;兵团主力攻占曲江,然后南下协同第15兵团歼灭英德、翁源之敌,由西面进攻广州。如敌不守英、翁,则迅速协同第15兵团南下,进攻广州。

    以第15兵团为左路军,10月1日出发,由翁源以东,向英德进击,然后南下龙眼洞、车陂之线,从东北方向进攻广州。

    以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粤中纵队组成南路军,进至东莞,冲破敌顺德、佛山防线,截断广州守敌南逃退路。

    10月1日,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之前,致电陈赓等:“同意你们向广州进攻之部署。”

    次日,陈赓指挥三路大军南下,揭开了广东战役之序幕。

    陈赓指挥的广东战役,是四野南下进军两广战略中的一环,他的作战指导思想必须服从于林彪歼灭白崇禧集团的整体意图。林彪在四野的绝对权威,使他的部将在军事问题上很少有人敢说“不”。而陈赓却是个例外,他是位敢于藐视权威、斗胆直陈的将军。

    四野主力直扑湘南,白崇禧将桂系部队收缩到衡宝一线,因而使“湘粤联合防线”自动瓦解了。白崇禧自顾不暇,广东的防御只能靠余汉谋集团。

    1949年初,蒋介石在下野之前,将陆军总司令余汉谋调往广东任绥靖公署主任。那时,蒋军精锐已丧失殆尽,编练新军为当务之急。余汉谋属粤籍将领,原为粤系军阀陈济棠旧部,后倒陈附蒋。他在粤军中颇有影响,这是蒋介石派他回籍主持军务的重要原因。

    余汉谋回粤煞费苦心,大肆收编地方部队和逃入广东的残兵败将。此时,其麾下已有3个兵团11个军33个师的番号,这与四野的编制几乎一样,但是名不副实,实际兵力只有15万人(正规军12万人,地方保安部队3万人)。战斗力更是天壤之别,方天兵团是从江西逃来的,胡琏兵团是从福建逃来的,都受到过解放军的沉重打击。外省的军队是残兵败将,而本省的军队则是滥竽充数,余汉谋很清楚这些军队指望不得。他曾寄希望于桂军入粤,而蒋介石从中作梗,到解放军大兵压境之时,余汉谋不得不筑起三道防线,大搞“豆腐渣工程”。

    第一道防线为曲江、始兴、南雄、乐昌,由第39军、第63军防守。

    第二道防线为英德、翁源地区,由江西逃来的第4兵团(辖第23军、第70军)防守。

    第三道防线为花县、从化地区,由从青岛海运而来的刘安琪兵团(辖第32军、第50军)防守。

    余汉谋摆下三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