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被他派到西域的班超也不管了,放任班超在当地孤军奋战多年。他因这场战功,官位节节高升,兵权交出去后,名誉性的职务给了一大堆,最后于公元88年善终于家,赐谥号文侯。

    然而北匈奴的气焰,并没有因为窦固的离开而收敛,相反却变本加厉。在洞悉了东汉不会轻举妄动之后,北匈奴开始放心大胆地在西域扫荡东汉的势力。事实证明,这时候的北匈奴也确实不复当年之勇,面对东汉仅有数千士兵坚守的西域地区,北匈奴竟然打得非常困难,经常是几万匈奴军围攻几千汉军,却经常被击退。每次攻克汉军的战略要地,北匈奴的伤亡都是汉军的数倍。值得称赞的是,虽然在西域争夺战里,东汉帝国采取了“不作为”的态度,但是留守,是斯皮尔伯格的艺术加工,中国军人的“拯救大兵耿恭”,却是铁血中华壮怀激烈的事实。

    在西域的争夺战里,北匈奴再次获得了暂时的胜利,接着,却是永远的失败。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北匈奴势力的持续衰微,恰恰是在从东汉手中重夺回西域之后,衰微的原因,是天灾。

    在北匈奴重新占有西域的公元75年,西域即遭遇了“极端天气”,之后连续8年,西域每年春天都干旱,冬天极度酷寒,甚至是轮番的暴风雪灾害。老天爷似乎也在成全放弃西域的汉帝国。

    这样的极端天气,对北匈奴的打击无疑是极其沉重的,特别是以游牧经济为主的他们,牛羊牲畜被大量冻死,衣食无着,想压榨西域诸国,可归附他们的西域各国,也各个穷得叮当响,甚至不少人开始怀念起了汉帝国。汉帝国在时,一旦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发大量的米粮赈灾,视西域国民为自己的子民,但北匈奴却视他们为奴隶,内外交困之下,北匈奴更是众叛亲离,为了弥补“极端天气”带来的损失,北匈奴不惜血本,冒着全军覆没的危险开始长途奔袭,意图劫掠汉地,可这招不幸失算,他们先想劫掠辽东,没想到东部草原住着的,是已经成为汉帝国子民的鲜卑人、乌桓人,想劫掠东汉的河北、山西、陕西各地,没想到南部草原住着的,是被他们赶走的南匈奴人,想劫掠河西走廊,这里早有汉朝精锐的河西军枕戈待旦。连番的侵扰,最终都以惨败而告终。众叛亲离的北匈奴,离末日也越来越近了。

    这时期汉帝国看似和北匈奴无关紧要的一场政治变动,也加速了北匈奴末日的到来。公元88年四月,一直对开疆拓土没有兴趣的汉章帝病故,其四子刘肇即位,就是东汉历史上的汉和帝。刘肇本来是不具备即位资格的,但他被汉章帝的皇后窦氏收为养子,符合了中原王朝“立嫡不立长”的皇位传承制度,即位也就顺理成章。此时的刘肇只有9岁,恐怕连匈奴在哪里还搞不清楚。这时候的国家大权,落在了其养母窦太后手里,窦太后所倚重的权臣,就是一贯主张对匈奴实行强硬政策的主战派人物——大将军窦宪。他是窦太后的兄长,也是此时汉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他的掌权,标志着汉帝国对匈奴的打击,将进入最后的总攻阶段。

    在当时的东汉政坛,比起早年的外戚窦固,窦宪是一个极其嚣张跋扈的人,汉章帝在位的时候,他就因为侵夺公主的土地,差点被汉章帝拉出去砍了。权倾朝野之后,窦宪更是目中无人,甚至到了睚眦必报的程度,先前得罪过他的人,都要找个理由报复回来。但这个人也是个打仗的好手,特别是新近掌权,当然要通过战功来立威,打击的对象,就是北匈奴。对窦宪来说,想要压服朝野的反对派,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彻底消灭苟延残喘的北匈奴。

    所以公元88年,汉帝国再次讨论对北匈奴的用兵问题,军方的将领们都主张出兵,但文臣们却坚决反对,特别是司徒袁安集合了一帮文臣,反复上书反对,理由也是当年的那几条,对蛮夷不用追杀,赶跑就行了,打仗就要花钱,当然他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