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书谈写的部分,开始于“由记话起”,到上一节“修改”,已经谈了17个题目,这在全书中好像织布梭的中段,显得特别粗大。这自然是难免的,因为学作文,目的就是学会写,读也是为了写。说起写,真是个包罗万象的玩意儿,由概括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由正面到反面,千头万绪,说也说不尽。以上17节所谈都是正面的,偏于概括的,就是,关于写,据我所知,主要有哪些事需要注意,或者说,应该怎样写。应该怎样的反面是不应该怎样,这本来可以由正面推出来,用不着说。不过,人间有些事,积习难改,甚至积非成是,为了引起注意,变难改为可改,多在耳边吵嚷几次也许有好处。也就是基于这个想法,所以决定从反面说说不应该怎样写,算作谈写的部分的尾声。关于不应该怎样写,情况也复杂得很,难于细说,也不好多说。因为:(1)所指都是有些人所偏爱,会引起无谓的争论;(2)幸而获得多数人首肯,对着癞疮疤喊“亮”总是不讨人喜欢;(3)我是不大相信所谓作文法的,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不也正是法吗?但是,与“各行其是”并立的还有“各言其所信”,所以还是决定说说我认为不应该的一点点。这一点点是表达方面的流行病,——比医学方面的流行病更难对付,因为写作上的,面貌模糊,常常使人误认为美,不是病,因而就更难防治。这所谓流行病,势力最大的是“粉饰造作”、“累赘拖沓”和“板滞沉闷”。这一节先谈“粉饰造作”。
这是个难于说清楚的事物。因为:(1)写作应该求好,而适度的修润与粉饰造作之间却没有明确的界限。(2)粉饰造作的目的是求好,而且有不少人很欣赏这样精雕细琢,你说是病,怎么能够使人心服?(3)举例的办法不好用,因为:a.过于突出的常常缺乏普遍性,b.反之又难于说明情况,c.这近于指名道姓,会招来不愉快。但是不举例又实在难于讲清楚。不得已,还是先拿点实物看看。例都是随手拣来的,目的只是显示表达方面的两种格调,并不含有褒贬之意。
先举反面的:
(1)火场,惊慌之地;看他处乱不惊,神色从容。
当然,他的大脑正在高速运转:有没有易燃易爆物?有没有珍贵物品?人,更宝贵……不过,若电视节目制作者洞悉这些战士的特殊心理,或许会尽量避免采用各种铃声,因为,任何铃响,都会扣动他们那异常敏感的神经。……差两分零点“停水”。单忠宣布战斗结束。骤然,迎春的鞭炮声响彻全城,北京的夜空流光飞彩。“呵,多美!”战士舒心地望着,笑了。(某晚报二版)
(2)音乐是这幅画上的瑰丽璀璨的色彩。昨天的田野,淡彩轻抹,审视了年轻人精神的被蹂躏和他们的憧憬、追求、奋起;今天的田野,浓墨重彩渲染他们的勃发英姿和色彩斑斓的创造性生活。……韩七月坟前一场戏的音乐是颇有哲人睿语似的撼人心魄的力量的。人们都默默无语,因为在这里无须任何人作凄清苦冷的表露。
(某日报三版)
再举正面的:
(1)我家的猫咪总是咬人,也很不听话。它总是窜到窗台上,通过玻璃窗向外张望。爸爸说它太闷了,让我把猫咪撒开,好叫它出去玩玩。可是,它出去了还会回来吗?如果走失了,我该多伤心!……天近傍晚的时候,出人意料,猫咪晃着尾巴,悠闲地回来了。我欣喜若狂地大喊:“爸爸!妈妈!试验成功了!”一家人全凑了过来。只见猫咪浑身雪白的毛上沾着新鲜的泥土。爸爸笑着说:“它和人是一样的,若从早到晚天天关在屋子里,谁都会有意见的!”(某晚报三版,初二学生作)
(2)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