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之前,敌人号称“固若金汤”的江阴要塞就是我军重点攻击的目标,当时曾估计在这里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没有想到这个堪称长江天险的阵地却不攻而克,国民党守军唐氏兄弟的起义,对解放军顺利过江起到了很大作用。
当然这是值得用浓笔重墨大写一番的,但后来人们在评价这阶段历史时争议颇多,意见很难统一,有一种说法叫投诚,不承认是起义,另一种说法却称,如果当初没有江阴要塞起义,解放军第10兵团就无法渡过长江。
叶飞将军曾在回忆文章中这样说:
评价历史,应该实事求是,江阴要塞起义是历史事实,不能否认。但也不能说,没有江阴要塞起义,我军就不能从江阴渡过长江……江阴要塞起义,使我军能顺利渡江,迅速登陆,并夺取了江阴要塞,打开了国民党长江下游防线的重大缺口。
不管人们怎么评说这段历史,还是让我们回到1949年4月的江阴要塞,去回顾一下当时的真实情景吧!
这里是长江下游江面最窄的地方,仅有1500米宽,有江防门户之称。从历史上看,宋朝军队南下后,在这里安营扎寨,派重兵把守;明代时这里又是围剿倭寇的主要战场,抗战时日本军队也不惜一切代价,攻占了此地。
解放大军南下后,蒋介石理所当然会派重兵把守这里,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国民党军队对这里的防御也花了很大力气,主要兵力配置为:
1.火炮阵地:有炮兵总队、游击炮兵团,共有各种火炮一百多门,由唐秉琳负责指挥。
2.步兵防御阵地:一个守备总队,由工兵、通信、雷达、测绘等合成部队组成,大约有一千多人,总指挥是吴广文。
3.要塞总指挥所,有几个直属分队,司令为戴戎光。
可以看出这里的防守是很严密的,工事坚固,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第10兵团司令员叶飞将军后来在回忆录中说当时他们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渡江,原因是如果选在东面,江面太宽,部队不易于拂晓前登陆建立滩头阵地,如果选西边,距南京太近。从地理位置来说,最理想的是江阴。一旦我军掌握了这个要塞,对我军的整个作战都有积极作用。
叶飞将军只是从战术上讲了理由,还有一个原因他没有说清楚,那就是当时这个阵地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实权已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了。
除戴戎光外,总台长唐秉琳、炮团团长王德容、守备总队长吴广文全是共产党员。
其实我党对江阴要塞的策反工作从1947年春天就开始了。
那时华中工委派苏北唐坚华带着全家以逃亡地主的身份来到了江阴县从事地下工作。唐坚华是江阴要塞总台长唐秉琳和工兵营长唐秉煜的侄子,到那去显然好站住脚根,外加这唐家五兄弟也有几个在解放区工作。唐秉温就是我党早期派到国民党内的地下党员,只是后来失去了联系。
自从唐坚华来到这里后,党组织很快恢复起来,而且还发展了十多名党员,吴广文就是这个时候发展的,他的入党当然与唐秉琳两兄弟有关,因为他与他们是姨表兄关系。
渡江之前,叶飞就派了几名干部通过共产党地下关系,秘密来到要塞,分别以各种身份到这里负责起义准备工作。
叶飞交代说:“你们去了告诉要塞党支部任务不变,不打枪,不打炮,迎接我军登陆,准备起义。”
派去的人很快就与唐秉琳等人接上了头。
4月20日深夜,当叶飞的部队从正面渡江时,唐秉琳没有打一炮。
这时江阴沿岸的国民党21军145师在八圩港桥头堡与解放军火力遭遇损失惨重,该师师长用报话机向总台指挥唐秉琳请求火力支援:
“唐总,现在共军已在江北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