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和派(李宗仁、何应钦、张治中、邵力子、于右任、居正、重冠贤及行政、立法、监察三院大多数)正在团结自己,准备和我们签订和平协定,共同反对蒋介石为首的主战派。此种协定,实际上是投降性质,准备于15日或16日签字,签字后两天(即18日)公布,公布后,对于主战派及江南敌军,估计必起大的瓦解作用。
(四)和平协定签字并公布后,李宗仁、何应钦须有数天时间(即17日至21日),说服汤恩伯及江岸敌军向后撤退若干里,或让出某几个地段给我军。
(五)我们方面,则协定公布后尚有数天时间,即18日至21日未渡江(协定规定签字后立即开始实行),对于南京政府及江南军民表示仁至义尽。对方如有反悔,曲在彼方,我则理直气壮。
(六)我方立脚点,必须放在对方反悔上面,必须假定对方签字后不公布,或公布后不执行。那时我方的损失只是推迟了七天渡江时间,此外并无损失。
(七)假定政治上有必要,还须准备再推迟七天时间,即23日至29日,但此刻不作此决定。
(八)你们下达推迟渡江至22日的命令时,不要说是为了谈判,而要说是为了友军尚未完成渡江准备工作,以免松懈士气。
(九)总之,4月下旬必须渡江,你们必须精确地准备一切。
(十)每日联络,随时电告你们意见。
两个野战军距离较大,这份电报发过去后,总前委的几个人也没有机会在一起研究了。当时陈毅、邓小平在合肥的总前委指挥部坐镇,粟裕、张震在江苏泰州以南的白马庙三野指挥部,统帅东集团作战,刘伯承、张际春、李达在安徽一个小县城二野指挥部,指挥西集团作战。谭震林的第7兵团在安徽庐江为中路集团。
陈毅看完电报后,让作战参谋送给了邓小平。
邓小平也很着急,他反复研究了好几遍电文,然后问陈毅:“陈老总,中央的这份电报很重要,还让我们回电,你看怎么办?”
陈毅抬手取下眼镜,说:“可先将电报内容转告其他几位,让他们照此执行就是了。”
“我担心他们想不通哟。”
“这是必然的嘛,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推迟一个星期问题不大,但我担心各部队的粮草问题。”
“中央要求我们推迟渡江,是从政治角度考虑的,和谈结果难说,我们也只好服从命令了。”
“南京方面和谈的目的是想拖时间,准备防御我们进攻,我们推迟过江,会上他们的当。依我看和平过去的希望很小啊。”
“我担心到了22日,他们又将渡江日期往后推迟哩。”
“不能再拖下去了,现在我们各部队已进入情况了,长江边上的部分影响我们渡江的小股敌人已被扫清了,总攻时间最多推迟一个星期,要将这个情况向中央说清楚。”
“这个都好办,我担心下面的工作不好做,我们怎么向部队说呢?中央让我们不能说这是为了和谈而推迟过江,不好讲呀!大家心里都清楚友邻部队没有作好准备是不可能的事。”
“就按中央军委的指示传达,中央怕影响士气是有道理的。”
“我认为还是应该如实向部队讲好,我们不能回避因为和谈而推迟渡江时间,工作要靠底下去做嘛。”
“也可以,我们要相信各级指战员的觉悟。”
“是的,只要向大家讲清楚了,下一步工作就好作了。”
“除将中央电转告各部外,还要另发一份电报给他们,把原因说明一下。”
“好,我立即去办。”
邓小平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也许是因为他还年轻,虽说彻夜工作,精力仍很充沛,他的思路很活跃,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