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1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3)渡江前夕发生重大外交事件:在长江肇事的英国军舰“紫石英号”与渡江部队发生猛烈炮战而受创,毛泽东密切关注着英舰事件,作出“均可轰击”指示,举世关注长江,英国首相艾德礼竟然说英舰有权在中国内河航行,前首相丘吉尔叫嚷要动用航空母舰报复

    1949年4月21、22日,三江营——香山——伦敦

    康矛召说,长江和我有缘分,让我遇上了英国军舰“紫石英号”

    炮三团年轻的康矛召政委怎么都没有想到,这场与闯入长江的英国军舰的炮战,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使他在建国后步入外交界,成为新中国的外交官。后来回首往事,他笑着说,我长在长江边上,19岁那年在长江边参加革命,赶上了渡江战役,又在长江上遇到了英国军舰“紫石英号”。

    他所在的三野八兵团炮三团,在参加了淮海战役后,于4月间奉命赶至长江以北,部署在扬州东南20公里处的三江营一带,准备掩护步兵渡江。这一带港湾很多,大运河就在扬州和镇江之间穿过长江,是强渡长江的有利起航地,而对岸的一大片沙洲又是理想的登陆场。4月18日,团部率一连(有日式105榴弹炮3门)和七连(有日式野战炮3门)进驻三江营阵地,做渡江前的最后准备。

    由于他曾经担任过多年的前线记者,抗战期间还在山东根据地兼任《山东画报》主编,爱上了摄影。为了拍摄渡江作战的历史镜头,他特地从扬州城的照相馆里买好了胶卷,检查好了随身的照相机。这部照相机为新中国的外交史留下了几张特别珍贵的有关“紫石英号”事件的照片,成为中国人民结束大英帝国“炮舰外交”给中国造成百年屈辱历史终结的见证。

    当时,第二、三野战军在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的统一指挥下,百万大军沿西起鄱阳湖、东至江阴要塞的千里长江北岸,积极准备渡江作战。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团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经过半个月的谈判,也在北平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于4月15日送达南京政府,等待它于4月20日以前作出答复。

    4月20日这天,康矛召和团长李安邦到扬州参加八兵团司令部召集的作战会议。上午9时许,兵团司令员陈士榘正在讲话,突然从三江营方向传来了一阵急促的炮声。不久就接到炮三团电话报告:一艘挂米字旗的英国军舰由西向东闯入我军防区,朝我军阵地方向驶来,我军向其鸣炮警告,令其停止前进;英舰不顾警告,强行溯江上驶,我左翼炮位给予炮击,英舰上的六门炮向我还击,双方展开猛烈炮战。英舰中弹30余发,挂起白旗驶向南岸,停靠在我阵地西南约7000米处。这艘英国军舰就是“紫石英号”。

    “我们原来曾想美国军舰可能阻挠我军渡江,没想到先出场的竟然是英国?!”陈司令员在命令向总前委报告之前,有点怀疑地问康矛召,“你们的观测员能准确地识别英国和美国的旗帜吗?”

    康矛召肯定地回答:“能。为了对付外国军舰,我们已经组织指挥员和观测员认真进行过识别军舰国籍的学习和训练。”

    陈司令员说:“我们也要注意提防这外国军舰是否有诈,有无可能是国民党军舰挂上外国旗帜伪装的,兵不厌诈啊!”

    原来,在去年11月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时,国民党江北50多万精锐部队被解放军二野、三野部队分割包围,有全军覆灭之势。南京政府文武官员,人心浮动,有如惊弓之鸟。此时,美、英、法、加政府先后派遣军舰驻泊南京,名义说是“护侨”,实有对面临倾覆的南京政府表示扶持的姿态。1949年1月上中旬,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消灭了国民党在华东、中原战场上的主要力量和精锐师团,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经济中心上海及武汉等重要城市已处于解放军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