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董福祥是甘肃固原人,字星五,祖上三代在当地为绅,自小学得一身武艺,兼会书写回汉两种文字,颇有威望。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西宁民团与当地回民发生冲突,回民拥马文义为首领举兵起义,致使陕甘一带也竖起多面义旗。董福祥亦在此时聚众,后来势力越来越大,成了与白彦虎、马化龙、马文禄并称的义军首领之一。马化龙在甘肃灵州一带自称两河大总戎,并修建王城东府、西府于金积堡。白彦虎踞董志原,自忖势力与所占州县只在马化龙之上而不在其下,于是亦在陕甘交界处的宁州建王城一座,自称四方总王爷。董福祥也不甘落后,很快也在花马池建王城一座,又绕王城周围筑东、西、南、北四座小城,并檄告马化龙、白彦虎各部,称为顺应民意,自己已在花马池王城即皇帝位,自称西域大皇帝。檄至灵州,马化龙对董福祥此举颇为不满,回函称:为顺应民意和天意,西域大皇帝应归两河大总戎节制。董福祥对马化龙不予理睬。白彦虎是什么态度呢?白彦虎不仅不承认董福祥为西域大皇帝,还在寻找机会吞并他。白彦虎认为,在陕甘有资格称皇帝的,只有他自己,其他全不足论。

    至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青海、陕西、甘肃一带,不把阿古柏的侵略军列在内,仅回民义军就达百万之众,整整是左宗棠所统各路清军的二十二倍。左宗棠此次西征,真是千难万难,稍有不慎,就成被剿之势。

    在西安,左宗棠与各将领反复计议,只因刘松山、刘锦棠二军尚未拔营,加之寡饷少粮,竟迟迟不敢进兵。

    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十一月二十日,绥德一带滴水成冰,风劲雪厚。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回民义军白彦虎部与董福祥部发生了火并。此战,双方虽均无大的伤亡,但两部之间的仇恨却愈演愈烈,几乎成了不可调和之势。在此十日前,刘松山已领到两江总督衙门奉旨送到的原欠饷粮,正向陕西进军。

    回民义军董、白二部火并的消息传到西安,左宗棠马上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飞檄刘松山,命刘松山率各营驰赴绥德,攻击董福祥部,力争逼降该部;同时檄饬刘锦棠所部,就近接应,以防不测。左宗棠推测,刘松山此时进攻董福祥,白彦虎在董志原必作壁上观。

    考虑到第一期济饷将至,左宗棠秘密委派总理营务处道员祝垲、李耀南二人,分赴屯扎在西安的各路官兵大营,悄悄清点实际兵勇数额,以做放饷的凭据。

    祝、李二道受命乔装离去,左宗棠又把刘典传来,商议欲在西安设立制造局的事,以便及时修理损坏的枪械。

    因兵额不足而导致,营官瞒兵冒饷是左宗棠早就发现的事,但因连续进军,无法认真办理此事。如饷源充足,这种事也还罢了,但现在的情形是饷源无着,洋款借到无期,左宗棠不能不把此事当成一件大事来办。但他又不能明目张胆地来办此事,怕营官不满,怂恿兵勇哗变,后果可就更加难以预料了。祝垲、李耀南以及袁保恒,都是左宗棠此次西征的幕僚,尤其是袁保恒,不仅久历兵戎,且还是已故皖籍名将袁甲三的长子。

    祝垲、李耀南离开西安城的第二天,西征粮台收到汉口粮台转运局递交来的江汉关定拨的八万两饷银;袁保恒同时又收到福建浙总督衙门飞速递过来的咨文,称已借拨四成洋税银十万两、浙海关五万两,已交上海转运局汇解。

    左宗棠设在上海的转运局,主要办理海关税里应拨付的西征款项,以及办理洋款商借事务,由胡雪岩经理该局。

    袁保恒急忙飞函胡雪岩,催解福建浙总督衙门与浙海关汇过去的共十五万两款项到陕。

    胡雪岩很快回函,称两笔款子尚未到局。袁保恒又急忙咨文两江总督衙门,檄催江海关应拨付给西征军的五十万两。

    马新贻先是不理,见袁保恒不依不饶连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