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要用陈仪的头镇压人心,谁劝都挡不住。汤恩伯只好在家设灵堂祭奠。
(台北市,1950年6月18日)
一九五零年六月十八日这天,闲居在台北的三峡乡寓私宅中的汤恩伯,像往日一样,因心绪十分不佳醒得很早。他习惯地打开了收音机。播音员在播送了当日天气消息后,接着播出了当天官方宣布的新闻——
抗战胜利后,奉命接收台湾,并曾充首任行政长官的陈仪,因勾结共匪,阴谋叛乱,业经军法审讯终结,依法判处死刑,定于今(十八)日执行枪决。
汤恩伯觉得有人往脑门猛敲了一棒,嗡嗡直响。他顿时惶惶惚惚,如丧考妣,脸色骤然煞白煞白,一会又泛青,心情沉重又麻木。他连播音员接着宣布经过情形也听而不闻。好一会儿,才又听清了播音员的声音——
陈仪当时任浙江省主席,受匪谍及一股投机分子的包围,竟忘恩负义,背叛党国,为了保全个人既得利益,阴谋出卖京、沪、杭,导演江南局部投降,迎接共匪渡江。他曾亲笔写下有关投降的准备工作八项和投降条款五条,于(民国)卅八年元月卅日和二月一日,先后派他的外甥丁名楠及旧属胡邦宪去煽惑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将军,劝他停止军事行动,与陈共谋早日实现局部投降。汤恩伯将军以陈仪身为高级官吏,担负地方重任,不思竭智尽忠报效国家,挽救危局,居然勾结匪党,煽总部队叛变,实属罪大恶极,此时若不坚持口家至上民族至上的原则,将私人情感关系置之度外,革命事业前途实在不堪设想,遂不顾一切,采取断然处置,将陈逮捕,转解来台,支付军法会审。
汤恩伯听了,既是痛苦又有愤怒,现在已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陈仪的案子,其中有许多曲折的过程,怎么就简单他说成是他汤恩伯“将陈逮捕,转解来台”呢?!当初汤向蒋告发陈,蒋介石是许过诺言,即保全陈的性命,由汤奉养其天年的呀!
陈仪和汤恩伯,一是浙江绍兴人,一是浙江武义县人,虽说姓氏不同,他俩的“父子关系”在国民党部队是众人皆知、并传为美谈佳话的。汤恩伯原名克勤,出身于贫苦农家,早就有从军报国的志向,而苦干无门径可循,正逢素不相识的陈仪在浙江担任浙军第一师师长,汤遂寻上门去向陈仪作毛遂自荐。陈一眼看中,满口应诺,出面负责保送并资助各项费用,送汤去日本深造,进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这就是汤陈之间最早的一段渊源,陈仪家兄弟辈虽众多,却无子嗣,仅收养过一个侄女,由陈的日籍大大扶养长大,后来出嫁离家。陈仪常是一人独处,甚为孤独,因而将汤恩伯视为义于,汤恩伯亦以义父之礼待陈。据说,因陈有恩于汤,“恩伯”二字即为纪念陈的恩泽而起的名字。汤恩伯在日本学成归国时,陈仪亦由孙传芳的军阀部队,投入北伐军阵营,甚受总司令蒋介石之器重。有了与蒋的这段因缘,陈仪又向蒋介石举荐汤恩伯。汤乃获得机遇进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并担任大队长。在军校中又深获担任教育长的张治中赏识。张治中亦极力向蒋介石举荐汤恩伯。因而汤从军校毕业后,正式步入带兵官阶段。此后,由旅长而师长军长,为军团长,以迄方面统兵大员,成为蒋介石最忠实干部与极信任的将领。抗战期间,国民党部队中有“军中三杰”之称;此三杰人物,即指陈诚、胡宗南与汤恩伯。汤恩伯之从学就业,乃至后来在部队中扶摇直上。饮水思源,陈仪从中汲引与举荐是非常关键的因素。陈仪性格耿直,敢在蒋介石面前讲真话,甚为蒋介石所赏识。因而汤恩伯对陈仪,尊礼亦无微不至。汤对陈,敬呼“先生”而不称名,亦不及姓,数十年如一日。
陈仪在蒋介石手下,任过军政部次长、福建省主席,抗战胜利又首任台湾行政长官,再转任浙江省主席。自汤恩伯亦在军中担重任后,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