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第7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更增加了人民解放军攻台的困难,使人民解放军的攻台计划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因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不能不根据形势变化,重新调整军事部署,作出必要的防范准备。周恩来指出:“六月二十五日朝鲜战争爆发,给了我们新的课题:支援朝鲜人民,推迟解放台湾。”
而此时,中国在东北地区部署的兵力最少。东北是中国大陆解放最早的地区,1948年底东北全境解放后,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主力全部南下,参加解放华北、中南等地区的作战,东北仅留一些地方部队进行剿匪、参加土地改革、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和维护社会秩序等。仅在1950年春调回第42军(4.6万人)到齐齐哈尔地区,准备集体转业,参加农业生产。据军委作战部统计,1950年5月,东北地区的部队(不含第42军)只有16.5万人,并多为新兵,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复员整编的计划,准备减至8万人。因此,东北地区的部队不足以保卫东北边防,更没有力量在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
鉴于此,7月7日,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主持召开了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中央军委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萧华、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中南军区司令员林彪、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炮兵副司令员苏进、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部长滕代远、中央军委作战部部长李涛参加的国防会议。10日,再次召开国防会议,到会人员除7日到会的滕代远由军委运输司令员吕正操代替、杨立三由总后勤部副部长张令彬代替外,还增加了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兼军委卫生部部长贺诚、中南军区第三政治委员谭政、中南军区参谋长赵尔陆、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万毅、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等。根据两次国防会议的讨论,中央军委于7月13日作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部队调动部署:决定以部署在中原地区,作为国防机动部队的第13兵团(辖第38、第39、第40军)和第42军以及炮兵第1、第2、第8师等部,共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第40军7月10日开始,已由广州车运出发,直接开到辽东的安东(今丹东),24日全部到达;第38、第39两军主力,7月15日,分由河南的信阳、漯河出发,8月1日以前,集结于辽东的辽阳、凤城、安东地区,第38军在湘西桃源地区剿匪的第114师和第39军在广西宜山地区剿匪的第115师,解除剿匪任务,8月4日前到达辽阳集结;第42军解除农业生产任务,7月30日从齐齐哈尔地区出发,8月1日到达吉林的通化、辑安(今集安)集结;炮兵的3个师于7月31日,分别集结于本溪至安东、通化至辑安两线;另调在上海和广州的共4个高射炮团,到安东、水丰、辑安地区集结,调工兵2个团到安东集结等。所有上述部队,8月5日前全部到达指定地区。除第40军已开始车运外,其余部队的车运计划,责成军委作战部、铁道部和总后勤部拟制,经军委批准后实施。此外,从苏联购买已抵达哈尔滨的飞机,编成3个团,原计划置于南京、徐州,改为置于沈阳、安东和吉林的敦化训练。
(二)东北边防军的组织指挥机构:决定以主抓攻台准备的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另以萧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东北边防军后勤司令员;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均认为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各方面综合素质比第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更强,因此决定以第15兵团部与第13兵团部对调,以第15兵团部为基础组成新的第13兵团部,以邓华为司令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解沛然(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