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与共。

    ——雨果

    这是一本危险的书……它会在广大读者心中播下最凶暴、最残忍的种子——奢求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

    ——当时反动政府的评论家

    “?”

    “!”

    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世界上最短的两封信,作者分别是法国大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维克多·雨果和出版商赫斯特与布莱克特的编辑室。第一封信是作家问询他的作品《悲惨世界》的发行情况,第二封信是编辑室给予的答复。这个小小的惊叹号的确是对《悲惨世界》这部着作的最好评价。

    《悲惨世界》是雨果众多作品中流行最广、版本最多、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在巴黎发行后,雨果的朋友保尔·麦利斯致信告诉他:“已经6天了,巴黎发狂地阅读着《悲惨世界》。一开始的口头议论和报纸简讯就预示着巨大的成功,这是很容易料到的。人们赞赏,着迷。再也听不到嘁嘁喳喳的非议和支支吾吾的搪塞了。这部完整的创作以其伟大恢宏和高尚仁爱的正义思想使人们震惊不已。它超过了所有创作,势不可挡地征服着许多读者。”《悲惨世界》的强烈震撼力同时也让那些反动政府的评论家感到不寒而栗,他们用恶毒的攻击来掩饰自己的恐惧:“这是一本危险的书……它会在广大读者心中播下最凶暴、最残忍的种子——奢求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两百多年的时间证明,《悲惨世界》是雨果留给全世界的伟大遗产,它以丰富真实的内容、广博渊深的思想、浩淼奔腾的情感,闪耀在世界文学的星空,焕发着永不熄灭的光芒。

    作家一直以来都想写一部大型的社会小说来表现这样的主题:赏罚不明、赦免罪人的社会,赤贫如洗的人民生活,一个真正的圣人改变了一个罪犯的一生。《悲惨世界》以苦役释放犯冉阿让的经历为主线,再现了19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7个可怜的孩子,有年冬天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判5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4次逃跑,刑期加到19年;出狱之后。苦役犯的罪名永远地附在他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后来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决心去恶从善;改名换姓埋头工作,终于当上了市长,成了大富翁。他乐善好施,兴办福利,救助孤寡;然而法律却滥判无辜;他为了不嫁祸于人毅然上法庭承认自己的真实姓名,并为救助孤女而逃出法律的魔爪。然而法律不容他,社会不容他,连他辛辛苦苦带大的孤女也误解他,他多年舍己救人,最后却在孤寂中走向死亡,这是悲惨世界中的悲惨典型。作品中还通过描写一个不幸女子芳汀的一生和她的私生女柯赛特的遭遇来揭示社会逼良为娼、儿童身心受虐,从而全面地展开对社会的批判。

    这部小说集中地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雨果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法律:高级的法律是仁慈和爱,它可以杜绝罪恶,唤起良知,进而改革社会拯救人类,低级法律是刑罚,它依靠惩治,却只能加深犯罪。前者的体现者为米里哀主教,他用道德感化和博爱唤醒了冉阿让的良知,使他成了真正的人;而后者的代表警官沙威,则如鹰犬一般跟踪冉阿让,迫害孤女寡母,如同冷血的动物,他最后精神崩溃投河自尽,表现了现存法律在崇高道德面前的渺小、虚弱及它的破产。作者企图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作为消除社会痼疾的武器,有其局限的一面。

    《悲惨世界》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这里有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巴黎的贫民窟、修道院、法庭、监狱、资产者的沙龙、大学生居住的拉丁区,构成广阔而典型的19世纪法国的社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