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追寻它的历史足迹,更可以发现它所走过的每一步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它是在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烽火中诞生的。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我国东北全境后,又于1937年7月7日策动了卢沟桥事变,对我国发动全面进攻,企图灭亡全中国。刚刚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在此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迅速组织红军部队和派遣大批红军干部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抗日斗争。在红军部队奋力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同时,广大红军干部则深入各地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暴动,建立武装队伍和抗日根据地。抗日群众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武装暴动此起彼伏,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武装队伍一批一批的建立起来。这些通过暴动建立起来的队伍,虽非中央红军,但是,它是中央红军的火种,在党和红军干部的组织领导下,完全按照毛泽东建军思想和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红军传统和作风的队伍,确立了人民的军队、革命的军队的性质并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这密集如林的暴动队伍中,有两支队伍分别活跃在鲁中地区和冀东地区。这两支队伍就是后来我们这支胜利之师的前身。

    鲁中的队伍是于1937年底至1938年初由山东泰安、新泰、莱芜、长山、寿光、潍西等县人民在徂莱山、黑铁山、牛头镇、蔡家栏子等地武装暴动的队伍组成。冀东的队伍是于1938年7、8月间由河北迁安、滦县、丰润、玉田、遵化、昌黎、乐亭等县并遍及全区暴动的队伍组成。

    这两支队伍从一诞生就在各自所在的地区同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他们从游击队逐渐转变为成建制的部队,从游击战逐渐发展到同敌人打具有相当规模的运动战、攻坚战。他们反围剿、反扫荡、参加大反攻,攻城夺地、扩大解放区,协助建立民主政权,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过无数次的战斗,创造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战绩,出现过众多的英雄模范。顽强坚持抗战八年,直至日本侵略者投降,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的命令,除留守原地的部分外,其余部队分别经海路和陆路向东北进发,受降日军,收复失地。鲁中的部队经山东龙口、滦家口乘木帆船渡海至辽宁新金、庄河一带登陆向辽东半岛挺进。冀东的部队经河北山海关长城一线由陆路出关沿辽西走廊向沈阳挺进。两支部队,一路进发,一路战斗,受降日军,剿灭伪军,于1945年底在辽阳、鞍山一带会师。两部队会师后,随即根据上级命令于1946年1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三纵队。纵队下辖三个旅,分别为第7、8、9旅,每旅又下辖三个团,分别为第19团至27团。但旅的名称于同年7月改为师,由此旅被师取代,师下仍为团。1947年11月19日,中央军委命令将东北民主联军改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它也就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三纵队。

    两支部队合编为第三纵队后,如虎添翼,立即投入战斗。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它曾参加保卫辽阳、保卫本溪、保卫四平、保卫通化和四保临江等战役以及1947年夏、秋、冬季对敌三次攻势,都大量歼灭了敌人,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对全面扭转东北战局,由防守转入大规模反攻,立下了丰功伟绩;特别是在东北的最后决战即全国解放战争最后三大战役之一的辽沈战役中,它在完成扫清外围之敌的任务后,是光荣的进攻锦州的主攻部队之一,英勇顽强,浴血奋战,终于与兄弟部队一起攻下了锦州,从而结束了东北全境的解放战争。在东北解放战争血与火的考验中,它无愧于是一支著名的主力部队,是一支东北猛虎。

    东北全境解放后,它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所辖第7、8、9师分别改为第118、119、120师,各师所辖各团分别改为第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