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日军的此次冀中五一大“扫荡”,是冈村宁次作为“华中派遣军”司令官,在中国华北施行惨无人道的“三光”作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侵华战争开始。冈村宁次被任命为日本侵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成为日寇屠杀中国人民最大的刽子手之一。由于他在中国作战有功,1941年,被晋升为日军最高军衔大将,并被委任为日本“华北派遣军”最高司令官。

    为了对付华北的共产党八路军和抗日武装及民众,冈村宁次真可谓绞尽了脑汁,他回忆说:“共军的确长于谍报,而且足智多谋,经常出现我小部队被全歼的惨状。为此,我命令参谋部编撰一本叫做《剿共指南》的小册子,列举了这方面的实例以防遭难,并根据经验讲述讨伐共军的要领。小册子分交各部队供作战参考。这本书起到了很大作用,甚至对共军作战堪称我等先辈的国民党军,停战后也立即把这本书译成中文加以运用。”

    对于共产党八路军领导敌后居民开展的这种神出鬼没的抗日游击战,冈村宁次恨之入骨,又由于这种抗日游击战,是动员千千万万的民众进行的一场人民战争,得到了中国农民的绝对拥护与支持。因此,冈村宁次想尽办法割断我抗日军民之间的鱼水联系。诡计多端的冈村宁次终于想出了一种残酷的整治办法,他称之为“治安肃正”运动。即把华北沦陷区划为三种类型:一是“治安区”(即敌占区),二是“准治安区”(即敌我争夺的游击区),三是非治安区(即被八路军和抗日武装解放建立敌后政权的解放区)。日军对这三类地区实行了不同的残暴政策。

    对“治安区”以“清乡”为主,强化保甲制度,用圈林的办法实行大编乡,加强汉奸特务活动,进行欺骗怀柔政策奴化人民。

    对“准治安区”以“蚕食”为主,恐怖政策与怀柔政策并用,实行所谓“绝缘政策”,把游击区的人民群众赶进敌占区,毁掉原有村庄,残酷地制造“无人区”,妄图割断共产党八路军与人民之间的联系。

    对“非治安区”,冈村宁次采取以“扫荡”为主,实行“烬灭作战”。

    冈村宁次的“烬灭作战”即“三光”作战。就是猝然袭击与八路军合作的农村,杀其居民,夺其粮食,烧光其房屋。日军把这种作战叫做讨伐,其部队叫讨伐队。讨伐队要把“非治安区”的居民一个不剩地杀光,一间房不留地烧光,一点儿东西也不剩地抢光。1941年和1942分别以75%和63%的侵华兵力,对八路军根据地进行连续地残酷地“扫荡”,其中千人以上的就达174次,共使用了近百万大军。

    1942年5月1日,冈村宁次又一次在华北冀中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扫荡”。为了这次大“扫荡”能取得胜利,冈村宁次不惜老本,指挥日伪军在冀中平原8000个村庄、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修筑了1500个据点和1万里网状公路。冈村宁次又创造了“纵横合击”“对角清剿”“张网捕鱼”等战术。

    这次扫荡,冈村宁次亲自到冀南枣南县思察镇据点坐镇督战,因冀中军区党政机关已转移,冈村宁次扑了个空,于是气急败坏地指挥部队用飞机扫射和地面快速部队围追堵截,把枣南东部数十个庄的大批男青壮年,驱赶到王均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他们在该村6天,设了4处杀人场。把大批的无辜群众或一串串地捆绑起来,或用铁丝穿着锁子骨连成一排,在刺刀的威逼下关押起来,然后施用各种残暴手段,分批将他们残害。

    第一个杀人场,他们把捆住双脚的群众拴在马后,策马急驰,把人拖得血泥遍身,肢体分解,直到惨死为止。

    第二个杀人场在一个水坑旁,他们向被驱赶到这儿的群众追问八路军的去向,群众怒目而视,于是日军就一批一批的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