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体会中国人对房子追求的痴迷,不清晰中国房地产的刚性需求同样遵循热胀冷缩的客观规律,不参照美国和西方世界的经济衰退对房地产的长期性打击,便解释不清中国人的房子情结和未来房价走势。房子永久性增值保值是否取决于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幕后推手和演变趋势,谁也说不准。
支撑中国房地产市场强大的刚性需求是什么?
可以说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见解。
于我而言,中国房地产的刚性需求就是广大中国人民渴望永远拥有一栋或者不断拥有多栋房子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就是中国人的房子情结,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彰显的是中国人为生存、为生活、为自由、为欢乐、为面子打拼的独项专利。它像钢铁一般根植于“拥有即富有”这一虚虚实实的土壤里,任凭风吹雨打毫不动摇。
大凡中国人都这样。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宁愿肩负重债也不愿意租房度日?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框架下,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一些附加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在拉大,经济高速发展难免也出现小幅动荡等,这些变化都是客观的现实存在。不过也正因为是客观现实,所以中国人都明白了一点,买房养老才是正道,需要提前为自己的养老做到万无一失。
再则,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亟待改善以及其他安全可靠的投资机遇寥若晨星,讲究实惠的中国人期盼稳定生活迅速成为中国生存文化的一种流行模式,而拥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和房子自然成了不二的选择。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召唤下,中国人的置房情结浓郁芬芳,在不断飙升的高房价中彰显得淋漓尽致,即使凋萎了也重新挺拔。
自己的就是不一样,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还是回家的感觉好。中国文化里的“宅子”,即群体的归属,抵风挡雨,四代同堂,一直都藏在中国人的心里,不曾消失过。
拥有就是一切,拥有自家的宅子就是一辈子打拼的成果。
在自己的家中心想事成,随心所欲,爱怎么装修就怎么装修,爱怎么闹就怎么闹。撇开窗外的滚滚红尘,步履匆匆,人声喧哗,一杯摩尔,一瓶青岛,一杯白干,音乐响起,孤芳自赏,静静品尝,难得的清净与优雅。
没有自己的房子,没有主人翁的心态,哪有闲情诗意如此?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想都不敢想。
要美国人听明白,还得咬文嚼字细细说来,恐怕不是一个简单的“消费理念差异”就能够解开中国人“不愿寄人篱下”复杂心理的疙瘩和疑惑。
形象地说,买房即拥有,房主是地主,而租房是借贷,借贷人是佃户,佃户受地主的剥削和压迫,不买房不行,必然盼星星盼月亮,渴望翻身当家做主人。
西方人极少如此,他们自有他们轻松洒脱的活法。至少,美国人不认为添购房子是他们唯一的投资选择,不认为拥有一幢或多幢别墅就提高了个人和家庭的社会地位,也不觉得自己的富有与其他家庭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利害关系。他们基本上不理解不遗余力地炫耀家财招摇过市又有什么实际的意义,甚至认为盲目相互攀比是极为愚蠢和危险的行为,难以理喻。
美国人经历了房地产无数次的大起大落,从经验上来说,明白经济衰退和房地产崩盘之间的逻辑渊源。而房价飙升和崩盘的激荡使他们心惊胆寒,刻骨铭心。
美国人一般认为,除了实物拥有,还有身体健康,还有家庭美满,还有世界旅游,还有职业提升,还有每时每刻的心态晴雨、精神朗朗……将所有这些糅合在一起,才可能构成财富的内涵,才可能体现拥有的真谛,才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随时测量的幸福指数。而所有这些相互关联的财富因子,特别是健康和开心与否,才是幸福的最高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