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也许是哲学史上最以他自己为中心的思想家。他自称他所有关于人的知识,都是从观察自己的过程中得来的。有人说:“这位人性的画家和辩护士,如果不是以自己的心灵,又能以什么为蓝本呢?他将自己亲身体验的人性如实地记录下来。”
因此,卢梭死后才出版的《忏悔录》,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这本书中他直言不讳地描写了自己成长的历程,以及他在人生之路上遇到的冒险故事和趣闻。书的开头这样写到:“我要做的事情是一件既没有先例,后人也无法仿效的事。我要将一个像我这样的人完完全全真实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个人就是我,仅是我……我以一样的坦率讲述我身上的善与恶,不掩饰坏的地方,也不夸大好的地方。”
卢梭1712年生于日内瓦,1778年逝世于巴黎近郊。他66年的生命,是由一连串的混乱、种种不幸、与朋友和敌人们之间激烈的辩论而组成的。他的生活富于变化,时而投入到各种狂热的活动中,时而又沉入冥想,懒散度日,或是为躲避可憎的外界而神经崩溃。
年轻时,他从自己受人尊敬的家庭里被赶出来。后来,他又当过抄写员、工匠、牧师助理、音乐教师、男仆、秘书、教育工作者、流浪乐师、土地局职员等,后来在外交部门做过秘书。
变化多端的生活方式使他的思想也具有多变性。卢梭的思想不是循序渐进地发展,他常常突发奇想,很多重要的观点都是瞬间灵感的产物。第一个使他出名的思想就是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当年,第戎科学院开展有奖征文活动,主题就是“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对改善社会风气有益”。在启蒙时代,正派规矩的的学者们自然期待着对文化进步的讴歌。而卢梭却断然否定这种进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在他看来,只意味着人类生活的倒退。这一观点使他的同时代人吃惊不小,因为卢梭的答案揭开了启蒙时代空洞的实质。他因此而获得大奖。
卢梭的这一思想,是在他到万赛讷去看望狄德罗的路上产生的。他自己说:“如果世界上真有所谓的瞬间灵感,这就是那次攫住我心的东西。我眼前一下呈现出千万只灯火,使人头晕目眩。各种想法一齐强烈地涌来,使我陷入一种无以言表的不安中。我感到一阵迷惑,近于醉态。于是我坐在一棵树下,在这阵激动中呆了半个小时,起身时发现我的衣衫已被泪水濡湿而不自知。”
在世时,卢梭有两部著作给他带来世界声誉,这两部著作就是《社会契约论》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卢梭尽自己的最大可能去做一个自由作家,但一直受病魔困扰。他天生的忧郁和疑心病越来越重,对世界的怀疑与日俱增。于是,他尝试用乡间生活来平息这一切,但心理与身体的状况都没有好转。他越来越封闭自己,谢绝慕名而来的访客,和启蒙思想家朋友们也几乎全都闹翻了,其中包括伏尔泰、狄德罗、达朗贝尔。他在给伏尔泰的一封信的结尾简单而又干脆地说:我恨您。
他经常怀疑自己被跟踪并深受其苦,其中许多是他臆想出来的。最终他陷入了迫害妄想狂。哲学家大卫·休谟曾请他到英国小住,但是情况也没有得到改善。卢梭最终和这位无私的朋友也因吵架而分道扬镳。
卢梭的外表也很怪,他身披一件少见的亚美尼亚长袍,头戴一顶皮帽。他在怨愤中死去,死前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就这样孤伶伶在这世上,没有兄弟,没有亲人,没有朋友,除了我自己,没有任何陪伴。人类中最可亲最合群的一位被一致摒弃于社会之外。从我身旁走过的人不和我打招呼,而是朝地上吐口水。”
然而,卢梭身后的荣誉却没有停止过。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遗骨被送进先哲祠。他之后的伟人们,不管是海尔德还是歌德、康德、尼采还是托尔斯泰,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