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Karadeniz——如字面所示,土耳其语意思即“黑色的海”。同爱琴海被称为“白色的海”相反,黑海反正就是“黑色的海”。

    至于为什么称之为黑色的海,实际到那里一看就明白了——在所有意义上都是黑色的海。那里没有光灿灿倾泻在地中海那样的阳光。我们去时虽然九月刚刚过半,但已满目秋光。那种光美丽动人、晶莹澄澈,却又怡静温和,无需戴太阳镜。

    不仅光,海本身也温和怡静。无波无浪,较之海,看上去更像巨大的湖。海岸没有堪称沙滩的沙滩,有的只是铺满黑色小石砾的海岸线。海岸没有水声,海水蹑手蹑脚地赶来。每当渔船通过远处,海面便像突然想起似的轻轻摇颤一下,很快归于静止,纹丝不动。水是透明的,不存在爱琴海那种炫目耀眼的艳蓝,仅仅透明而已。黑石砾海滩仿佛被那透明拽进透明的底部沉潜其中,不知不觉消失于映在水面的光照中。

    在我们转过的地方之中,这里是面部表情最为柔和的土耳其。没有安纳托利亚东部的激昂,没有地中海和爱琴海沿岸的西欧式喧闹,没有色雷斯的单调。秋光静静降临那里,人们在田里三三两两采烟叶。他们和她们——其实女性更多——被卡车拉来田里,晚上白月浮上天空的时候再乘卡车返回村子。我们挥手,她们也挥手。她们都身穿类似日本农村妇女干活时穿的裙裤那样的五颜六色细花长裤,头上包着头巾。

    翻阅任何一种导游指南,黑海地区都必然放在末尾,记述也最少。历史遗迹也少于其他地区,有也不显眼。夏天短,一年四季两天就一场雨,作为海滨度假区来开发也不适合。山咄咄逼人地伸向海面,地形多为崇山峻岭,道路也跟不上。景致诚然无可挑剔,但行路颇需魄力,因此交通工具也不发达。除了特拉布宗,没发现有魅力的城市,所以特意来此观光的游客为数不多。但是惟其如此,人们才表现得悠然自得,人情味也浓。以日本来说,大概类似山阳一带。

    我们从伊斯坦布尔往东,在萨潘加湖前面的萨卡尔亚离开高速公路,进入黑海沿岸一个叫卡拉苏的小镇。这一带路旁的城镇都一个个小巧玲珑,或者莫如说一刮风就能刮跑乡间小镇。我有事要往日本打电话,每有城镇就停车在PTT(电话局)打国际长途,但一次也没打通。我一说“请接国际电话”,马上应道“NO”。到这种地方,不去很大的城镇日本电话是接不通的。

    下一站是去阿马斯拉。沿岸道路相当糟糕。熟悉土耳其情况的人曾告诉我黑海沿岸的道路极差,已经做了相应的精神准备,但情形还是出乎意料。接连都是山路且柏油路面不时中断,这且不说,道路本身还整个消失不见。地图上明明有线路记载,而实际上道路却时不时中止其作为道路的存在,这很令人吃惊,而狼狈又大于吃惊。下车,查看车辙,估计是路面,然后再从人家后院和工厂用地上穿过。如此行驶一阵子,见路面又一下子冒了出来,于是舒了口气,这回好了!可是这样的反复相当占用时间——一百二十公里竟花了两个半小时。

    从伊斯坦布尔来到这种地方,不由切切实实感到原来这才是土耳其。倒不是落后不便的地方才像土耳其,只是置身此地之后终于对最初踏上土耳其时所感到的那种独特空气有了切肤之感。伊斯坦布尔当然也并非没有如此情形,但那里毕竟人太挤、车太多、车尾废气呛人、噪音不绝于耳。我在伊斯坦布尔停了三天,转了好多好多地方,但我甚至没有停下脚步感觉空气的时间。

    可是我刚刚踏上黑海地区,我觉得这里已是另一天地。首先人的长相变了,眼睛充满生机。我们每次通过村镇,孩子们全都出来挥手。这一带的孩子统统剃着光头,很有些像战争刚结束时日本的情景。大概观看过路车也是一种娱乐。我们也报以挥手。但后来累了,只是稍微抬一手,毕竟挥起来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