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进村时,老乡们已在睡梦中。毛主席吩咐:“我们就在露天宿营,不要惊动老乡了。”说罢,他坐在一棵老槐树下边,叫小罗点起油灯,摊开地图。
不一会儿,山坡上,小河旁,亮起了上百盏油灯,远看一片火红,极为壮观。我军最高统帅部又开始工作了。山谷静悄悄,只有那哗哗的流水伴随着“嘀嘀嗒”的电报声。棉花捻子浸了油,放在吃饭、喝水、漱口、洗脸共用的瓷缸或瓷碗里燃烧着,就成了一盏盏油灯。火苗儿随风摇曳。电台人员一字排开,以木箱、门板、膝盖当桌,以背包、石头、树墩作凳,有条不紊地在工作。
万团长在山上布置警戒。
赵排长和战士们分散隐蔽在树丛中。
李参谋、小罗等川流不息地往返送着电报。
周副主席看着彭德怀发来的电报:“榆林连攻不下,东北两面是河,西南两面是水,坑道难挖,城墙坚固,爆破几次均失败……”
毛主席他们正在商量攻打榆林的事,小罗又送来一份紧急电报:“郭义今率一个师部两个旅,沿长城北上,增援榆林。302。”
周副主席看罢电报说:“郭义这个叛徒最恨我们,也最怕我们。”
“不过,他是很狡猾的。”任弼时提醒道,“要防他有什么‘绝招’呢。”
李参谋奔来报告:“刘邓急电!”
一听“刘邓”二字,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时的心里为之一颤。不知为什么,中央和刘邓电台这两天总是联系不上。所以,毛主席他们一直在心里嘀咕: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的情况呢?
果然,意外的情况发生了——
在遥远的南方,一个小学校的教室里,正挤满了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的指挥员们。窗外,瓢泼似的大雨下了一夜,低洼地带已成一片泽国。刘伯承司令员在会上说:“我们渡河南下28天,消灭敌人四个师部和九个半旅,共五万六千多人。毛主席、党中央电报传令嘉奖,并要我们秤,你这个共产党员是不是足秤?同志们!十几万大军远离根据地,一举跃进到敌人后方去作战,这是战争史上没有先例的壮举,是党中央、毛主席英明的战略决策!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千里跃进的道路上,有无数的困难和危险。如果没有惊人的毅力和勇气去战胜它们,那就不但完不了党中央、毛主席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而且有使自己遭受全军覆灭的危险!”说到这里,刘伯承将军以严峻的目光扫视了全场,然后,他情绪激昂地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你们明白吗?我们要不怕一切牺牲,不惜一切代价,从敌人的重重包围中打开一条血路冲过去!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
毛主席他们事后才从电报里知道,刘伯承、邓小平同志在非常情况下,决定提前十天向大别山进军了。他们怀着无比兴备的心情,称赞刘邓这一勇敢果断的行动,在树下口授中央给刘邓的回电。
毛主席:“刘邓决定完全正确!蒋介石判断我北撤,完全不料我南进。”
周副主席:“务必控制渡河点,构筑桥头堡,保证退路安全。”
任弼时:“要告诉刘邓,今后,遇到紧急情况来不及请示时,一切由他们灵活处理!”
毛主席:“对,这一点非常重要。最后,再写一句:‘中央特向你们致以亲切的慰问’!”
周副主席:“并问全军将士安好!”
任弼时:“还要加一句:‘刘邓要注意安全’!”
毛主席:“好,李参谋,写四个A,十万火急,马上发出!”
夜半,山上的老乡们好奇地望着山下的一片灯火。他们忽然发现,那上百盏油灯,又像是天上的星星,渐渐地稀疏而消逝了。
原来,山下的老乡们,纷纷腾出窑洞,争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