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毛泽东的这句名言,通俗易懂,寓意深刻。
精神是什么?是灵魂。没有“一点精神”的人,就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那么,人要有什么样的精神呢?
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有爱国主义精神。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要有共产主义精神。
作为一个记者和作家,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在中国,凡是爱国者,都要有一种“愚公”精神——这是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一切精神的共同点和根本点,而且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传家宝。
50年前,我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通讯《看愚公怎样移山》,引起了普遍的共鸣,从党中央到各地农村党支部,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至今还有人念念不忘。为什么?不是我的文章写的多么好,而是沙石峪人用“愚公”精神创造了“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奇迹令人感动,它生动地体现了毛泽东倡导和阐述的“愚公移山”精神。
我认为,“愚公”精神的核心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下定决心——这是做事的前提。1946年6月,周恩来要范长江把转战陕北“这一段写出来”;1965年6月,范长江最后一次握着我的手说:“小鬼,你继续干!”在长达19年的时间里,范长江千方百计要把转战陕北的电影剧本写出来,即使在医院里他也写出了故事大纲,这说明他下了多大的决心啊!
“四人帮”粉碎以后第三天,预感到组织上要重用我这个“老干部”了,我赶紧给时任新华社社长的朱穆之写信,希望调离新华社上海分社,让我专心从事文艺创作。此时,我还不知道范长江已被迫害致死,一心想到北京去找他,帮他完成转战陕北的电影剧本。范长江找我当助手一事,谁也不知道,只有范长江夫人沈谱最了解。我给朱穆之的信里也没有谈及此事的经过。这种没头没脑的信,当然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直到北京的朋友写信告诉我,范长江已不幸去世,这才使我下决心去北京当面诉求。1979年初夏,我专程去找继朱穆之后担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尤其是要完成周总理、范长江的遗愿向他倾诉。不等我说完,他便动情地说:“你写!我支持你!”从此,我决心下定了。
“不怕牺牲”——这是做人的考验。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有“舍”才有“得”。问题是,舍什么?得什么?“四人帮”刚刚被粉碎,迫切需要“揭批查”,我作为一个老党员,又是新华社上海分社党组副书记,义不容辞地负责这项工作。我不能“撂挑子”一走了之,可我又急切地要去创作,这就发生了矛盾。工作与创作,哪个更重要?当然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个人服从组织”、“服从工作需要”,我只能在工作之余,兼顾创作。经总社领导同意,又得到上海分社同志们的理解和支持,我才得以顺利地进行创作,做到了工作与创作“两不误”。
创作还是当官?这是一个记者和作家常常要面临的选择。上海是“四人帮”的重要基地,“揭批查”很重要,注入新鲜血液更迫切。我经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的锻炼,又是年富力强的“老延安”,自然成了选拔的对象。中央工作组找我谈话,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当记者,不当官。有些老战友,特别是当年新四军时代的老师何成、女作家菡子、著名戏剧家杜宣等人,竭力鼓动我去当官。据上海市委“二把手”胡立教后来透露,他们为此事专门请示胡乔木,征求他的意见,因为我曾是他的秘书。胡乔木说:“当宣传部长不行,当副部长可以。”此事未成,不少朋友为此感到惋惜,而我却欢呼“解放”,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