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1952年12月,红十字会联盟在日内瓦开会时,曾经敦促联合国军和共产党军队考虑交换伤病战俘作为对和平的“善意姿态”。苏联人和中国人都投票反对这一决议,这并未引起公众多少注意。但是在东京,马克·克拉克将军看到了促成这个主意可能带来的宣传上的好处。1953年2月22日,这已经由克拉克完成了。

    在随后几周中,紧接着斯大林之死,苏联新领导人格奥尔基·马林科夫表示了他的政府可能对西方更为灵活的迹象。证据是通过一系列微弱的信号得到的,只有训练有素的克里姆林宫专家才能辨认。例如,苏联电台自1945年以来第一次公开承认美国和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了重要作用,苏联人答应帮助英国人援救被拘禁在北朝鲜的外交官和传教士获释。接着,发生了两个非同寻常的事态。

    3月28日,北朝鲜首相金日成和中共“志愿军”首脑彭德怀将军接受了克拉克提出的交换伤病战俘一事,使他大感意外。但是他们还更进了一步:这一交换应当导致整个战俘问题的解决,为“全世界人民渴望的”停战打开大门。参谋长联席会议授权克拉克继续研究这个建议,但是要谨慎从事。

    3月30日,共产党更使人大吃一惊。中国总理周恩来在北京电台的一则广播中说,这一初步的交换可以扩展到解决整个战争。周恩来重申反对由联合国军保留任何中国或北朝鲜战俘,他不承认有任何共产党战俘已表示拒绝遣返。然后他紧接着说,任何已经拒绝遣返的战俘都应送交一个“中立国”做进一步甄别。两天之后即4月1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称赞周恩来的建议是“完全合理的”,并表示将协助执行这一建议。

    中国人的行动充满了模棱两可之处。周恩来心目中的“中立国”是哪一个?他是打算把这些战俘拘留在南朝鲜,还是拘留在一个中立地区,还是送到别的地方去?在拒绝遣返的士兵问题上怎样才能达到“公正的解决”?然而,参谋长联席会议指示克拉克研究这些线索,并“只在表面上接受他们向我们提出的每一个建议”。克拉克心存怀疑,他说,既然共产党人已经开始进行具体的讨价还价,“我方不预见到任何或每一种形式的阴谋诡计,那将是十足幼稚的”。

    但是,在板门店会晤的联络官们在联合国军称之为“小交换行动”的问题上很快达成了协议。4月11日,他们同意由联合国军交还700名中国战俘和5100名北朝鲜战俘,同时共产党方面交还450名南朝鲜士兵和150名非朝鲜士兵。从4月20日起,这些战俘被带至板门店。至5月3日,“小交换行动”全部完成。

    很多美国和韩国战俘露面时状况十分悲惨。他们骨瘦如柴、形同骷髅,伤口经年累月未得到处置,有些人因被俘的精神压力或是遭受不良待遇而精神错乱。与此相反,共产党战俘的伤员们却还想让联合国军难堪到最后一刻。许多人拒绝接受新发的衣服,只因为衬衣上没有绣上表示“战俘”的P字。他们也不愿意接受联合国军人员对他们进行最后一次喷洒消毒药粉。当他们坐车离开板门店时,还扔掉了联合国军配发的牙粉、肥皂和香烟。有些人则撕毁和剪破衣服,造成饱受联合国军虐待的印象。

    重要的一点在于谈判出现了第一次重大的解冻。奇怪的是,既然已经促使中国人进行了认真的谈判,杜勒斯好像又另有想法。在同埃米特·约翰·休斯的一次谈话中,杜勒斯认为,美国不会从朝鲜停战中得到利益。“我们会后悔的,”他说,“我认为我们不会从朝鲜问题的解决中得到很多东西,除非我们先把中国人狠狠整一下,在整个亚洲面前表现我们明显的优势。”休斯认为这番见解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他向艾森豪威尔说起了这件事。艾森豪威尔惊呼道:“如果杜勒斯先生和他那些老于世故的顾问们真实的意思是他们不能认真地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