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子新增了那么多机构,但人才总是有限的,况且那段时间魏国正在初创之中,也需要大量人才,曹操一再发布“求才令”,仍然满足不了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那种各方面都比较突出的优秀人才,更是大家争抢的对象。
对于人才来说,这一段真是黄金时期,求才若渴的领导,到处挖人的说客,足可以让自己待价而沽,当然前提是必须有真才实学。
对人才的明争暗抢主要发生在五官中郎将府和平原侯府之间,也就是曹丕、曹植兄弟之间,尤其对有一定影响力的那些人,曹丕和曹植都“争与交好”,都想把他们拉到自己身边来。
在人才争夺战中,二人互有胜负。据《晋书》记载,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本来被先派到平原侯府担任文化处处长(文学掾)。司马孚觉得曹植年轻气盛、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负才陵物),多次向他提出劝谏,但曹植不听,司马孚一气之下转到曹丕那里。
这个记载是事实,但过程是有问题的,关于曹植“负才陵物”的记载似乎只有这一处,在其它史料中,曹植倒是一个为人通脱、不拘小节的人,应该没有这么差劲。况且因为对领导不满意就想换单位,放到现在可能不是件太大的事,而在那时是绝对很难办到的,背后必须有强有力的支持才能成功。《晋书》之所以这么说,只是给司马孚的跳槽行为找个借口而已。
事实上,司马孚不安心在平原侯府工作,应该与曹丕方面挖墙角有关。司马孚的二哥司马懿虽然没有进入五官中郎将府任职,但他此时已经是曹丕绝对的心腹,司马孚的行为说不定就有司马懿的影响。
同样情况的还有应,开始在平原侯府供职,后来转到五官中郎将府。
但曹丕也不是想要谁就是谁,他也有不如意的时候。据《魏略》记载,曹丕当时到处挖人(时五官中郎将博延英儒),听说书法家邯郸淳很有名气,想把他延揽到自己门下,但曹植也想得到邯郸淳,最后由曹操出面协调,让邯郸淳到曹植那里工作。
据《三国志荀传》记载,荀生前曹丕对他十分恭敬(曲礼事),但荀的儿子荀恽却看不上曹丕,反而与曹植关系很好,惹得曹丕很不高兴。
荀恽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这些人要么真的不喜欢曹丕而喜欢曹植,要么对他们兄弟二人无所谓喜欢与不喜欢,只不过更看好曹植的前途,于是站在曹植一边,算是一种政治投机行为,这一部分这人里最典型的是丁仪、丁和杨修。
丁仪和丁是兄弟俩,他们出身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的丁氏家族,不仅跟曹操是地道的老乡,而且两家还素有渊源。曹操的母亲姓丁,第一任妻子也姓丁,都是这个家族的成员,丁氏家族出过丁宫、丁冲这些人,丁冲就是丁仪和丁的父亲。
据《魏略》记载,曹操跟丁冲年轻时就很要好,后来丁冲在朝廷任职,献帝东迁过程中丁冲一路相随,回到洛阳后丁冲给曹操写信,让他前来迎驾,是迎接献帝迁都许县的功臣之一(是时张杨适还河内,太祖得其书,乃引军迎天子东诣许)。
后来曹操任命丁冲为司隶校尉,丁冲有个爱好,特别喜欢喝酒,一见美酒就控制不住,结果酒醉烂肠而死。丁冲死后,曹操念及旧情,对丁仪、丁很照顾,他听说丁仪很有才干,但是没有见过,不知道丁仪长得怎么样,他想把大女儿清河公主嫁给丁仪,就此征求曹丕的意见。
曹丕却不喜欢丁仪,也许丁仪此时跟曹植已经走得太近,也许有其他原因,总之曹丕不想促成这件事,就对曹操说:“女人很在意男人的相貌,丁仪眼睛不好,我怕姐姐不会喜欢他,不如选伏波将军之子夏侯(女人观貌,而正礼目不便,诚恐爱女未必悦也。以为不如与伏波子)。”
曹操听了曹丕的意见,把清河公主嫁给了夏侯。后来,丁仪到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