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传》(节选)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象传》(节选)
2006年4月6日,正在新西兰访问的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当地华侨华人代表时,语重心长地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自强不息、团结包容、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高尚品质,不仅能够在自己的国家创业,还能够在世界各地努力奋斗,创造丰硕的成果。”
篇首引文出自《易经》的“象传”。“象传”是战国时代学者对《易经》中部分卦名、爻辞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所进行的阐发和解释。乾卦为《易经》六十四卦之首,象征孕含万物的天道自然,它是永恒的,也是变化无穷、生生不息的。
“乾”与“天”、“元”同义,与“坤”相连,是古代文化中内涵最为丰富的基本范畴之一。“象传”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根据“乾”的这一含义而作的引申。据孔颖达《正义》记载,“‘天行健’者,行者运动之称,健者强壮之名,‘乾’是众健之训。今大象不取余健为释,偏说‘天’者,万物壮健,皆有衰怠,唯天运动日过一度,盖运转混没,未曾休息,故云‘天行健’”。“天行”就是“天道”,“健”就是健壮、运动不息;“天行健”是说天道日夜运行,四季交替,雷动风散,雨润日照,永不止息。“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在这种天道启发下的人道的表现。也就是说,在“象传”的作者那里,赞美天道就是为了塑造和提倡一种理想的人格。天道运行,一往无前,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作为人来说,应该效法天道,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命活力,树立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出了人类勇于进取、勇于开拓、勇于向自己的惰性宣战的无畏气慨,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领域、不同层面都有着不同的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层面上,它体现为积极否定、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礼记·大学》中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革》也肯定:“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每当“积弊日久”时,总会发生或者改革、或者革命一类的运动,如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清末的康梁维新。这些都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革新精神的具体体现。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自强不息”体现为一种刚健、豪迈,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汉唐将士的积极戍边、扬声边陲,民族危亡、外族入侵之时有志之士的喋血沙场、视死如归,“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海县清一,寰宇大定”的远大抱负……历朝历代,无数英雄豪杰和先贤圣哲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而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他们都在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乃至宝贵生命,书写着这一精神的美丽篇章。最后,就个人人格的独立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而言,“自强不息”或表现为仁人志士在强暴面前的坚持正义,誓死不屈;或表现为在人生遭遇面前的奋发图强、绝不灰心。前者如有“史笔”之称,不向权势低头的董狐;后者如忍辱负重,成就千古大业的司马迁。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一精神的形象注脚。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自强不息已经渗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因子。张岱年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四点,其一就是刚健有为。1914年,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作题为“君子”的演讲时,即以“自强不息”为中心,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韧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