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字史料可据的,殷商贵族多以天干为名。据《史记·殷本记》所记,殷开国主名天乙,就是史书上说的成汤。在成汤之前的先王中,有的用天干,有的不用。据《史记》所载世系,依次是: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天乙。但从汤以后,则全是以天干命名。如: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直至最后亡国的暴君纣王名叫辛。
周人推翻殷王朝后,直到春秋时代,贵族们的名字还有殷人遗风,所不同的是增添了地支。如鲁僖公名申,襄公名午,蔡庄公名甲午,蔡昭公名申,卫戴公名申,晋定公名午。楚有公子申,卫有夏戊字丁,秦有白丙字乙,楚有公子壬夫字子辛,公子午字子庚,等等。
春秋时代命名取字不尚文饰,多古朴之风,名字多取习见事物或常语。如鲁国展获字禽,楚公子鲂字子鱼,晋师旷字子野,朱张字子弓(施弓弦为张),秦公孙枝字子桑,鲁公子坚字子石。而且不避俗,这在后世是少见的。如:
郑·灵公名夷,字子蛮,一字子貉〔he合〕。
晋·成公名黑臀。
郑·献公名虿(今名蝎子)。
齐·公孙虿字子尾(蝎毒在尾,故指实其特性)。
郑·公孙虿字子蟜①。
鲁·孟孺子名彘。
宋·司马耕字子牛。
莱·正舆子字子马。
莒·苑牧之字羊。
其中像虿、彘、蛮、夷、貉和黑臀之类的名,在后世的小名中,或可看到,在大名(学名)中,人们是不会用的。就是马、牛、羊等字,后世在大名中也罕用了,但表示千里马或骏马一类的词,则应用极普遍。如骥、骢〔g匆〕、骅、骝、骏,还有一个驹,在名字中都习见。这是因为文明程度提高了,追求典雅,忌讳一般的牲畜名或粗野名称的缘故。如果用动物为名字,也都是形象好,气质美,情操高尚或有灵性的,如虎豹熊罴〔pi皮〕,龙凤龟麟,鹏鸾鹤鸿之类。
春秋时代一些记实性的名字,同样也表现了一种朴素无华的特色。如鲁桓公生庄公,因生日与桓公一样,便起名叫同。郑武公夫人姜氏生庄公时难产,很使姜氏受了些苦,起名叫寤生。寤就是(吾午)〔wu武〕,意思是指倒着出生的(不是先出头),不顺利。孔子的父母祷于尼丘山,生了孔子,而孔子的头生有缺陷,四周高,顶下陷,所以起名叫丘,字叫尼。古人管顶端积水的丘叫尼丘。《尔雅·释丘》说:“水潦所止曰泥丘。”
后代也有不少名字是记实的,但所记都是吉祥的、有纪念意义的,或预示小儿将来不寻常的,很少有把生理特征或引起人痛苦回忆的事来命名的。像寤生这种名,也只有在小名中或者能找到,大名恐怕很少,但先秦却堂而皇之地作为大名。
另外,像李耳字聃,《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正义说:“疑老子耳漫无轮,故世号曰聃。”看来老子的名字也带有记实色彩。郑国游眅〔pan潘〕字子明,郑成公名伯(目仑)〔gun4棍〕,恐怕也属于这种类型。眼球多白叫“眅”,眼大叫“(目仑)”,都是表示生理特征的。后世只有武人或绰号才用这种名,文人士大夫是不取的。如《三国志·袁绍传》有黑山盗李大目,北魏有猛将杨大眼。这在文人看来,不免略输文采。
战国人的名字仍承春秋遗风,但古质色彩渐少,进入西汉,名字便走上了典雅的道路。
从《汉书》所载人物的名字看,名字不但没了先秦那种质朴粗野之气,而且还表现出一种对功名、爵禄、身分、地位的强烈欲望。在先秦,人们的名和字大都意义相协,只有一些用来区别行第的字儿如伯、仲、叔、季为字的,二者之间缺乏意义上的关联。西汉人喜欢以公、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