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依照冈江所言,好好休息了一整天,傍晚时才出门,去了一趟上野警察署。办完事后,特地绕到虎门派出所,想了解一些关于日陶大厦火灾的情况。
日陶大厦是日陶公司名下的资产,日陶公司原本是一家生产销售盘子、杯子等陶器日用品的工厂,后来转而生产坐式马桶,近几年又开始向髙科技的精密陶瓷业发展。公司业绩逐年攀升,拥有不俗的知名度。
该公司的现任总经理,已经是日陶家族创业以来,第四代的接班人了。虽然刚刚年过四十,却目光长远、处事果断,是个难得的管理人才。他一接管企业,就做出了两项重要决定:一是简化公司名称,第二就是进军精密陶瓷领域。他在这个新兴科技领域投入巨资,进行了大量的开发性实验,取得的成果,很快就被运用到与M汽车公司及N房地产建设公司的合作上。
中村在公司经营方面,完全是个门外汉。但在日本谁都知道这家日陶公司,它已经成为了非常引人注目的现代化、髙科技企业。
然而,这些都不能成为纵火犯,实施纵火的理由。他最初选择的,是一幢普通楼房,然后是一家饭店,这次又是一家靠生产马桶,发展起来的公司,这其中实在找不出丝毫内在规律。似乎就是纵火犯的随机选择。
纵火犯大都有一个病态心理——成功过一次以后,就收不住手。不知是不是非常享受,看到那么多人惊慌失措地奔进奔出、疲于奔命地救火的场景,犯罪心理学上,管这种心理称之为“犯罪后的快感”。据说人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在见到熊熊燃烧的大火时,反而会产生一种安全感,因此,日本各地的传统祭祀仪式上,都有许多跟火有关的节目。江户时代发生的火灾尤其多。
日本人在重大火灾过后,并不会像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人那样,吸取教训、立刻完善防火救火体系,而是平常该怎么样还怎么样。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虽对火灾十分恐惧,但似乎在心里又暗暗希望,能偶尔看到与己无关的火灾。另外,几乎所有纵火犯,都有一种独特的共性——看到火着起来以后,不会赶紧逃走,而是会躲在附近的某个角落,或者干脆混在人堆里看热闹。
这类连续纵火案,通常都发生在住宅区,比如故意点燃某户人家的房顶,或者破坏停车场里的车,反正绝大多数纵火犯,都会选择在远离市中心的居民住宅区下手。因为位于市中心的大楼,晚上都有保安人员值班,在二十四小时营业的便利商店,和酒馆这样的地方下手,也很容易被人发现。
而最近发生的这几起纵火案,却恰恰相反,罪犯没有选择寂静的住宅区,偏偏冲进市中心,钻进夜间有保安值守,且不易燃烧的钢筋混凝土大楼下手。
放火的动机也不明确,应该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犯罪后的快感,那类凶犯决不会在纵火现场,特意地留上一张纸条。纸条上的字也颇令人费解。“东京万岁”到底是什么意思,“京”字中间为什么还多出一横?
星期一的上午,中村忙完手头的事情,回到了警视厅,马上从冈江那里,了解到最近发生的这起纵火案,和赤坂那起一样,现场是一个封闭的密室。起火点在日陶大厦的二层,一个仅三十坪左右的房间里。虽然这间房子没有上锁,但当时整幢大楼的各处出入口,都锁得紧紧的。大厦的主要出入口处,都装有自动升降的金属门帘,这种门帘一旦上锁,从里外两侧都无法打开。而一层的所有窗户外,都装有防护栏,唯一可以利用的出入口,位于大厦背后,但门口设有警卫室,有警卫连夜看守着。况且,失火当天,连这个出入口也上了锁,钥匙由值班保安保管。这个门的锁非常难开,现场情况,也可基本排除犯人趁保安离开时,撬门逃走的可能。保安在参与救火的时候,钥匙都没有离身,那是一位年过四十、经验丰富、看起来十分值得信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