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是开国元勋,在太祖朝位居宰相,由于贪赃枉法,加之死对头卢多逊从中作祟,被太祖逐出京城,出任河阳节度使。太祖驾崩,赵炅即位,他对赵普虽然不怎么放心,但赵普是开国元勋,为了安抚人心,利用元老重臣装点门面,欲召赵普回京。恰在此时,朝野有一种谣传,说新皇帝的皇位来得不正,“金匮之盟”令人存疑,“烛影斧声”的故事更是在朝野传得沸沸扬扬,大概意思是赵炅的皇位继承有点不地道。
赵炅虽然坐上了金銮殿上那把交椅,其实心里也有些发怵,多少有点理不直、气不壮的味道,因为他的皇位继承属于违规操作。
皇位继承,是一个很复杂、很麻烦的工程。古代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老婆一大群,一个正宫皇后,称国母,后宫的领导人。皇帝有很多儿子,皇后生的,称之为嫡生,其他嫔妃生的,称之为庶出。众多儿子都想继承皇位,都想做皇帝。为了避免皇室内部因争夺皇位而内讧,保持皇位交替的相对稳定,中国古代从春秋时起就皇位继承问题制定了一个法律规范性文件:皇位继承法。
继承法的规则:嫡长继承、顺序继位。皇帝死了,皇位由皇后所生的长子继承,如长子早死,有子即立其子,无子再由嫡生次子顺序继承。只有在皇后无子的情况下,才考虑庶出的长子。皇帝无子,则依照亲疏顺序选立继位人。
太祖赵匡胤有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按皇位继承法的规定,怎么也轮不到做弟弟的赵光义来继承皇位,朝野对“烛影斧声”的种种猜测是有道理的。
赵炅听了这个谣言后,也无可奈何,嘴长在别人身上,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捂是捂不住的,这个时候,他想起了被太祖逐出京城的赵普。
赵普既是开国元老,又是金匮遗命的现场见证人,如果将他召回,必要的时候,可以由他出面,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想干就干,做皇帝的有这个能耐,一纸诏令传到河阳,将赵普召回京师,改封太子太保。
赵普重回京师之后,当时的宰相是他的政敌卢多逊,他之所以被贬出京师,很大程度上也是拜卢多逊所赐,而此时的卢多逊圣眷正隆,朝中的事情一手遮天。
赵普沉浮宦海几十年,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在身家性命随时都有危险的情况下,首先得自保,故复出之后,政治态度自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处世为人收敛了许多。每天只是上朝、下朝,夹着尾巴做人,居京数年,一直是郁郁不得志,日夜图谋着要除去卢多逊这个政敌。
卢多逊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奸猾得很,他知道赵普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对赵普保持了十二分的警惕,凡是赵普可能出手的地方,他都预先予以防范,事事做得天衣无缝,弄得赵普空自劳神,却又奈何不得。同时,他还利用与皇上接触多的机会,经常在赵炅面前煽阴风、点鬼火,说赵普当年曾建议立太祖儿子德昭为太子,对于赵炅做皇帝这件事,他从心里是不赞成的。赵炅听了这些后,对赵普也是不冷不热的。
赵普宦海多年,经验老到,察言观色,知道皇上对自己有看法,也知道是卢多逊在中间捣鬼,但一时找不到对付卢多逊的办法,只好暂时忍让。
卢多逊是个奸佞,以害人为乐趣,不害人,心里就痒痒的,当他在新朝的位子逐渐稳固之后,又要捣鼓着害人了,选择的对象,自然就是他的宿敌赵普。
赵普有个妹夫叫侯仁宝,原来在京师供职,卢多逊与赵普有矛盾,便打起了赵普妹夫的主意,一纸调令,将侯仁宝调到邕州去做了地方官。邕州远在岭南,与交州(唐朝时称安南)交界。
赵普知道这是卢多逊搞鬼,但他是宰相,实权人物,这样的人事调动,他有权,想反抗也没有用。但他担心侯仁宝久居邕州,数年不调动,恐